11月12日, 一场万人相亲大会在松江泰晤士小镇举行,共有12000多名单身青年前来参加“上海市首届婚恋博览会”。随行的老爸老妈亲友团人数也超过了4000人。图为单身青年在“互动区”交谈。
杨奕/CFP
一贯宁静的泰晤士小镇沸腾了。
这座位于上海市郊松江区的英式风格小镇,因建筑独特、景色优美,被称为“爱情之都”,是不少人拍婚纱照的首选地。
11月12日,世纪“光棍节”的第二天。一大早,“剩男剩女”便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为的都是一个目的——“脱光”(脱离光棍)。
相亲现场一再扩大
这是上海市首届婚恋博览会(以下简称“婚博会”)的会场,被称为“万人相亲大会”。8时30分,开往松江的唯一一趟地铁——9号线,比平时格外挤。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发布运营信息称,截至11时,靠近举办地——泰晤士小镇“万人相亲大会”的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出站人数为4477人,松江新城站出站人数为6627人。
在9号线松江新城站,主办方安排了多辆来往于地铁和活动会场的班车,凭门票可免费搭乘。距离活动开幕还有两个小时,10分钟一趟、贴着粉红色的“爱情直通车”标志的班车在就开始奔忙了,直到16时左右,还有满载的班车陆续到达小镇。
为期两天的“婚博会”吸引了5000多名女性和4000多名男性报名参加。原定11月5日报名截止,但因为报名人数众多,主办方不得不提前一周,于10月28日停止接受报名。泰晤士小镇内的几家酒店也提前几天就被订满,由于松江距离市区较远,不少人前来“拼房”相亲。
为了这次万人相亲大会,上海市婚介行业协会会长周珏珉好几天每天都只睡两三个小时。原计划的活动场地在室内,大约有1万平方米。但在报名截止后,打来电话咨询的人依然源源不断,于是主办方将室内互动场所从1个扩大到了3个,相亲大会的活动范围也从室内扩展到了室外,新增了3个露天会场,包括A、B、C、D、E五个区,几乎包下了半个泰晤士小镇。
商家也瞄准了这一商机,会场周边除了林林总总的婚介摊位外,婚纱摄影、礼品定制甚至婚房销售、酒席预订的商户都到了现场,以吸引潜在的客户。
“剩男剩女”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关注。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与百合网联合推出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单身人口加上他们的父母,中国约有2.6亿人正为择偶而忙碌。
与此同时,随着大龄未婚青年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龄化,社会对“剩男剩女”的定义也在变化。不久前,上海“市民信箱”对1200多位市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85%的受访者认为,要算得上“大龄”,女性至少要30岁以上,男性要32岁以上;其中将标准划定在“女32岁以上、男34岁以上”的占43%。
父母比孩子更着急
来的最早的并不是年轻人,人声鼎沸的会场中,庞大的“老爸老妈相亲团”才是主角。
一大早,前往会场的路上,大部分都是心急的父母们。几名中年家长边走边感叹道:“政府办这个活动真是件大好事,不光在上海,在全国,(剩男剩女)都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独生子女都娇生惯养,女孩当宝贝养,男孩当女孩养,吃不了苦,找不到对象,老大不小了还赖在家里,再这样下去,再过30年就没孩子了。”
据悉,报名的人中,60%都是家长代孩子报的,很多家长甚至是瞒着孩子偷偷前来登记的。
在外企上班的陈磊今年35岁,是一名“海归”硕士,他自认为还能勉强算个“钻石王老五”,在自己身边,30多岁的单身男士大有人在,而且很受欢迎,没有必要来征婚,但父母比他还急,早早地给他报了名。
整个开放式的会场中,只有内场的“寻缘墙”必须凭预约票进入。
“寻缘墙”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区,上面早已贴好了几千人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是在报名时就已经统计好的,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以及对另一半的要求等。每个报名的单身男女都有一个编号,并属于一个相应的婚介机构。如果在墙上发现感兴趣的对象,可以将对方的编号和所属机构记在卡片上,交到该婚介的展台上,由婚介再安排约见。
两周之前得知消息后,上海市民周女士就立马去了上海市婚介管理协会报名,却被告知4000张“家长票”已经被预约光了。她颇为懊悔,但还是不死心地约上了几个朋友一起来看看。在入口处,许多没有门票的父母被工作人员挡在门外,不少人反复询问如何购买门票,得知预约早已结束后,还不死心地站在入口处。
不过,一些有门票的家长进去扫荡一圈,马上出来汇报:“里面没意思的!名字没有,照片没有,联系方式没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根本挑不出来!”
家长们很快开始另辟蹊径。在年轻人进行“廊桥相会”、“相约星期六”、“非诚勿扰”等互动环节时,老爸老妈们也在外围热闹地交流开了。会场里本来专门为老爸老妈们开辟了一块休息交流聊天区,也需凭“家长票”进入,不过,休息区里颇为冷清。一方面,很多家长没票,另一方面,每次能够进入休息区的家长人数有限制。而在露天会场里,老爸老妈们自发组织的“自荐区”倒是更为热闹。
很多父母都是有备而来,随身带着自己给儿女们制作的“征婚启事”,往往是在一张纸上打印或手写上子女的年龄、身高、学历、经济状况等,有的上了塑封,有的附上了照片,还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边框……
沿着道路两旁,一排排“征婚启事”蔚为壮观,有人用自制的支架将启事固定住,有人将“征婚启事”贴在皮箱的拉手上,还有的夹在路边的灌木丛和栏杆上,俨然重现上海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的盛况。有的父母则干脆将“招牌”举在胸前,并注明:“家长在现场,欢迎面谈!”
不少女孩妈妈占据一席座位,四下扫视,看见不错的男青年就过去主动搭讪:“你今年多大了?”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取出几张照片来:“你看我女儿怎么样?”
“剩女”比“剩男”更着急
主办方为了避免通过外貌或经济条件择偶,特意没有在“寻缘墙”上提供个人照片及具体经济情况,但来参加活动的不少单身男女都对这种方式不太满意。一名男士说,男生挑女生,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连长相都看不到的话,很难作出决定。
徐小姐是自己报名来的,她也觉得,相亲还得看有没有“眼缘”,仅凭几千张卡片上的简单信息就挑选意中人的方式并不靠谱。找到后,还得靠婚介的“红娘”为自己速配,“让他们安排,见一次面就是500元钱,不如自己主动去接触。”
于是,徐小姐来到了主会场一侧的露天分会场——“上海都市白领8分钟交友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正在举办一个叫做“相约星期六,有缘面对面”的活动,模仿的是一档电视相亲节目。活动现场摆了许多张长桌,每张长桌上面对面坐上六对男女,每过4分钟,女士就挪动一个座位,如此在每张桌子上轮转,直至跟在场的每位异性都有互动为止。
由于参加人数众多,活动的主持人不断缩减单身男女们交谈的时间,到最后,每对男女往往只有两三分钟交谈的时间,就得迅速面对下一个相亲对象。
徐小姐觉得这种形式不错:“起码能直接见到活人,有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能留个联系方式,不然单凭那些条件挑人,太虚了。”
不过徐小姐很快发现,来报名参加活动的女性人数远远超过了男性。在现场摆放的七八张长桌上,属于女孩的座位不到五分钟就坐满了,场外还有几十名女孩在排队等候上场;此时,男孩却只来了六个人,刚刚凑够一桌。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去场外拉人,并且放宽标准,本来规定是凭门票上的贴纸才能入场,临时改成女性凭贴纸入场,男性则无论有无贴纸都可以参加。
吴先生本是陪朋友来游玩看热闹的,却被工作人员“强行”拉到了座位上,他半开玩笑地说,“没想到这里还是男方市场!”
尽管已经立冬,这一天的上海却艳阳高照。这些来之前都细心打扮过、化着精致妆容的女孩踩着高跟鞋不断挪动位置,将手中的各种宣传材料举起来遮挡阳光,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对数十个异性,完成对他们的认识和掂量。不少女孩经过几轮,已经面露疲态。
在短短4分钟内,不少人单刀直入:“是上海人吗,哪个区的?”“你父母多大,做什么的?”“我家里两套房,你呢?”
几张桌子转下来,一位来自江苏南通的女孩觉得有些晕头转向:“跟很多人聊了,但也没发现有眼缘的,最后只和一个男生互留了手机号码。”她还颇感委屈,“还有特别没素质的,一听说是农村的,不是上海本地人,立马连话都不愿意和你说了。”
“面对面相亲”的活动结束后,单身男女们又被带往下一轮的“廊桥相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80名男士沿长长的廊桥两侧站立,80名女士则在小旗的引领下,依次和男士面对面交流1分钟,每分钟向前移动一个位置,与下一位男士交流。与80位相亲对象说上话,全过程需要80分钟。
在廊桥的入口处,没有能够进入“第一梯队”的仍然是女孩居多。她们被工作人员告知,排队需等待1个半小时,才有机会参加下一轮。
本届万人相亲会的对象限定在25岁以上、3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但从一开始,女性报名人数就超过了男性。报名的女性超过5000人时,只有约1000名男性报名。发现报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后,主办方立刻要求所有参加活动的婚介公司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男性资源,最终将男女比例控制在4∶6左右。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然而,在都市里的各个交友场所,“剩女”似乎都比“剩男”多。
“世纪佳缘”网站发布的一份《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认为:“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峻,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时达到293∶100;但乡村非婚人口中的性别比偏离更大,城市同龄人口中情况略好,尽管如此,在27~34岁间平均也为162∶100。
几名老太太一边排着“老爸老妈相亲团”的队,一边吐露观点:“男孩是看涨的,女儿是看跌的,所以女儿更愁嫁!”
本报上海11月13日电
相关文章:
实习生 陈竹 陈竹沁 张翠 本报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