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0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模仿跟风 虚火旺盛

电视剧市场不差钱差什么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1日   11 版)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时代进步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支撑。在走向发展和繁荣的历程中,很多文化领域的探索,让人耳目一新,也有很多新发现、新问题,给人启迪和引人深思。从今天起,本版开设系列报道专栏《发现·点亮精神之烛》,就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文化现象,以及公众关心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以飨读者。

    “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投入资金每年已达100亿元,但各地电视台的购买能力只有70亿元左右。有些烂戏,到第三年都播不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于电视剧领域存在的供大于需的矛盾,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市文联分组会议上,首都广播制作业协会会长、著名导演尤小刚感到非常痛心。

    目前,2011年电视剧产量已经高达史无前例的两万集,但是,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加在一起,一年的有效播出量也只有7000集到9000集,有幸进入黄金档的仅有3000集~4000集。“市场就这么大,多一半的电视剧拍出来也没有出路。”在尤小刚看来,电视剧制作井喷了,但未必是好事,事实上,过度生产已经让电视剧陷入了有量无质的尴尬。

    既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赔钱的买卖为啥还这么抢手?

    “因为大家都想上市。”尤小刚坦言,为了能够到资本市场去淘金,一些影视公司盲目地扩大生产量,“本来一年拍3部,结果一口气拍了13部,此外就是房地产商、煤老板的投资,各种热钱都往这里堆,点燃了电视剧市场的‘虚火’”。

    广电总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2003年,我国电视剧产量更是首次突破万集大关,之后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3万集以上。然而,产能过剩,却困扰着成长中的中国电视剧市场。

    “美国每年也就生产3000集电视剧,我们今年却达到了两万集。数量增加的同时,创作却跟不上,大部分都是‘垃圾’,只能靠明星救场。”导演郑晓龙曾给媒体算过一笔账:一个影视公司一年拍一部戏,是100%的赚;拍4部戏的话,利润就只有15%;拍5部戏就只能亏本了,他的结论是“拍得越多亏得越多”。

    可这些投资者亏得起。在更加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们愿赌服输。

    有业界人士称,“不差钱”的国内电视剧市场,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以电视台为主体、以社会赞助为主导的传统电视融资制作方式,已变成了被资本操作的方式。大量热钱进来,组成上市公司,再从社会上融资,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中。”

    “以前一家公司年产100集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很多公司年产量和预备产量都翻了番。而在一些娱乐节目被有关部门限令退出荧屏黄金档之后,电视剧肯定是填补空当的最佳选择。江苏卫视已放言明年将投入10亿元购买电视剧,而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的买剧预算是8亿元。”有业界人士透露,在这种诱惑下,有实力的公司和机构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扩大电视剧产量。

    近两三年,电视剧市场可谓热钱滚滚,但在资金大举进入带来的一轮又一轮制作成本的上涨行情中,全行业都在为演员打工。演员身价最高已达一集30余万元,一些刚刚有些名气的演员,动辄也敢叫价10万元一集。眼下一些电视剧的生产成本中,演员片酬竟然占到七成,作品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红了一部《奋斗》,青春剧蜂拥而上;火了一部《潜伏》,谍战剧如雨后春笋。对于电视圈盛行的“跟风作品”,尤小刚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性浮躁:题材一窝蜂,高价砸大牌,但是电视剧创作是个个体化的创作过程,光有钱肯定是不行的。

    事实上,在一些电视节现场,“两极分化”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有好导演、好题材、好阵容的作品还没开拍就被抢购一空,但有些剧转战了N个影视展仍然难遇知音。对此,海润影视公司总裁赵智江一语道破:“电视剧市场不缺钱,缺的是冷静头脑。”

    2011年电视剧市场大投入、大制作、大阵容的粗放型发展趋势,风险无疑也大大增加。随着制作成本的无限加大,电视剧资金投入的暴涨。当一集电视剧花了200万元的制作费用,它的卖出势必要超过200万元,但这个价钱电视台能不能买得起呢?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这一切终将被市场报复。

    一场投资人的豪赌游戏最后会是什么结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电视剧题材趋同、审美疲劳、粗制滥造等现象大家早已有目共睹。

    “这样的景象与其说是繁荣,不如说更像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尤小刚表示,当投资者发现找不到播出平台、收不回钱时,投资大规模撤出,电视剧产业链首环破裂,名导拍戏也会变得困难。

    尤小刚认为,伴随着这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电视剧市场急需解决的是结构性问题。尤小刚直言,现在影视圈过于浮躁,滥竽充数、哗众取宠、追名逐利在这个圈子里相当普遍。“大家都在疲于奔命挣钱,一年多拍几部,一幢别墅就到手了。”他认为当下文艺工作者最缺的就是对创作、对艺术的坚守,“热闹不是繁荣,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繁荣。”

    此外,尤小刚指出,一直充当着评判电视剧优劣唯一标准的收视率调查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5500户样本常年不变,低收入、低审美水平、低文化、高年龄,完全不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的收视率也不能代表播出方与收看方的互动,却左右了电视剧生产与播出,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充斥荧屏。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10月至今,广电总局审批立项的电视剧总数已超过3万集,创下历史新高。

    在尤小刚看来,电视剧没有门槛,对公司、对创作、对剧组各个行当都是如此,可以说是一种“名人加民工的生产方式”,因此,加强题材规划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电视剧创作生产就格外重要。“电视剧年产量如果能减少到1万集左右,中国电视剧的质量会更高,观众会看得更过瘾。”尤小刚说。

有多少被遗忘的“儿童福利”
电视剧市场不差钱差什么
周烈:校园浮躁来自内外重压
废品里萌发“绿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