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央企来说,2011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数据显示,1~11月,央企累计营收18.4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300多亿元。这样的成绩单不可谓不亮丽。若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更得说来之不易。然而,老百姓对央企还是有意见,个别观点还相当尖锐。
公众对央企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两点:一、钱是否挣得光明正大,是否靠自己的真本事;二、钱是否花得明明白白,花没花在正道上。
年初,一些经济学家贴出研究成果称,2001~2009年全国非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2.9%,而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8.16%。如果再把国有企业享受的资源、税收、补贴、融资等各种优惠扣除,国有企业根本就不赚钱。这里面着重点到共和国长子——央企。
这个研究在知识界一时风行,对人们平常印象形成巨大冲击。在人们的印象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干得不错,不少央企挤进了世界500强,座次还不断前移。不想,仔细算账下来,竟还是个亏本。
如果说,上述研究的影响尚局限在知识精英的话,对于垄断经营的指责则是持续的。每一次成品油涨价,中石化、中石油无不承受舆论的猛烈炮火。尽管它们一再声明,油价是国家发改委定的,它们说了不算,但是人们的愤怒似乎并不因之而稍有缓解,以至于“两桶油”的老总痛陈炼油亏损时也被认为是假哭穷。
其实,仔细分析,人们愤怒的原因很复杂。除了被鱼肉的感觉外,人们还认为,中石化、中石油不是凭真本事吃饭,靠的是政府这棵大树。出了情况不是找自己的毛病,寻求革新改进,而是全部转嫁给开车加油的。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觉得不服气:这么大的舞台,您老哥儿俩玩儿,就是不让别人上去,说什么好坏也没人信啊!没有较量过嘛!经济学理论则教导人们说,垄断不仅在服务上是低效率的,而且会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当然,在时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私营化也难为人们所接受。一方面,人们对当年国企改革中资产流失记忆犹新;另一方面,人们也担心,私营化了真的会比现在好么?这几年部分城市搞“洋水务”出现的问题足以证明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关心的是央企的收入分配问题,经营效率倒落得其次了。
4月20日,网络上出现《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的帖子,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天价酒”事件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最终,主角鲁广余遭降职使用处理,且需偿还酒费。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说:“这件事情对中石化乃至国有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伤害,中石化上百万职工因为这件事情抬不起头来。”
年底,网上又曝光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拥有路虎车队,顺带出之前购买德、日超豪华越野车的前科。中国石油不得不回应,路虎车乃是保障沙漠运输之用,而且一线人员都能乘驾,并非领导专用。
这两件事算不上大,涉及金额并不惊人,性质也难说多么恶劣,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呢?随着央企渐次成长为巨无霸,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俨然成为人们心中的焦虑。毕竟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并不“天然”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其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能与全民福祉无关。审计署的报告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今年5月20日,审计署发布的针对14家央企和3家央企部分所属单位审计公告指出,多家央企职工薪酬管理存在问题,涉及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其中,2007年至2009年,中核集团所属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以劳保用品名义向职工发放各类购物卡共计3228.53万元;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公司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为职工缴纳的19.52亿元企业年金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3亿元。
央企是全国人民的企业,其发展成果理应全民共享,人们却常常无法感受到作为“所有人”的荣耀和权力。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央企都不了解,更说不上有什么途径可以监管。他们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所有人”别说能施加影响了,甚至连知道都不知道。以最容易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说,社会呼吁了好几年,仍然有40多家中央企业置之不理。
有专家提出,央企的领导应该在组织部门任命的基础上,界定其属于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准官员”,进而把主要行业国有投资数量、方向、成本、利润分配及其用途,作为年度各级人大会议的审议内容。同时,或者在人大常委会建立新的专司国有资本“人格化”代表职责的体制机制,或者变国资委为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回应国民对国有经济福祉诉求,在实践层面落实国有经济作为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可能路径。
这些或许在短期内都难以实现。不过,央企至少在透明、开放上该有所进展。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方式接近或者熟悉这些属于自己的企业。这其实也是对央企自身的保护。阳光之下,一切明了。那些无谓的猜测和谣言自当没有了土壤。央企的掌门人也就不用费神于“为什么我们缴那么多税还要挨骂”的困惑了。
无论如何,既然是“长子”,就得多一些担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