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记者,于2011年11月赴福建记者站下站锻炼。今年1月10日和1月15日,我在《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两篇“新春走基层”的稿件。其中有一篇讲述的是泉州洛江区罗溪镇的两位教师,坚持16年义务为本村小组筹办育青教育基金会,并向有进步的孩子颁发促学奖励。
这是我通过新闻线索再挖掘的作品,也成为了我家族学习的榜样。
去年11月底,我在一媒体上看到罗溪镇两位农村教师筹办教育基金会的简要报道,马上觉得眼前一亮。非常想了解其中的缘由,也想结识这两位有道义、有责任的老师。春节前夕,终于有机会可以成行。
几经周折,我电话联系上了罗溪镇中学的英语老师黄启泽。当时黄老师正在期末监考,很惊讶我能找到他,也很礼貌地请我过两天到他家泡茶交流。
路程不过100多公里,但是山路很难走,我乘坐长途客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黄老师家所在的村里。黄老师热情地把我迎进客厅,并将他的基金会工作助手、小学教师黄金来介绍给我。我了解到,这两位老师都是义务为村里做事。事情开始于1996年,当时他们所在的村小组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他们就希望通过筹建教育基金会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争取能有学生考出好成绩。
出发点很好,但是对素无基金会筹建经验的人来说,要全程保证公平公正,实在很难。经过再三商议,他们决定把基金会的运营全程公开化,所有基金的来龙去脉,都一一贴在村里举行公共集会的庙堂里,也“请神明帮忙监督”。不仅如此,他们还不辞辛苦,把钱款使用情况印出来,送到村民家里,请大家监督。
之后十几年,评选从未间断过。每年夏天评选时,两位黄老师都是一家家走访,确保无一孩子落下。这种“没钱赚”的义务劳动,如无一份信念和热情,万难坚持。两位黄老师拿出16年前全村孩子的成绩入户登记表给我看,登记表是他们亲手用直尺划线制作的。如今,16年过去了,登记表的页角已泛黄。
回到家,我马上着手写作。我要把他们的善举报道出去,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效仿。今年春节,我们家族举行聚会,共商在家族内部成立一个扶困助学基金会。我马上想到育青教育基金会,并介绍给大家。结果,全族人一致通过,效仿黄启泽老师的基金会运作方式,开始筹备一个助学基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