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家之说

学术评价怎能落入华夷之辩

陈举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13日   02 版)

    ■在全球化的时代,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很难在“土”与“洋”之间作出界限分明的划分。那种把中外之间的差异简单地归结为“土洋”对立,容易在狭隘的“华夷之辩”中走向自我禁锢。

    有教授在媒体发表题为《学术评价,别唯洋是举》的文章,批评我国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学术评价中,存在着把参加国际会议、引用外国文献作为标准的“唯洋是举”问题。教授用笔非常委婉,所批评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不过,细读文章,发现其立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际会议的水准千差万别,甚至借“国际”之名行捞钱之实;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国际”的东西并不见得靠谱。

    教授的意见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令笔者难以苟同。

    笔者认为,教授的第一立论,偷换了“会议”和“国际会议”这两个概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会议的水准都是参差不齐的,借“国际”、“联合国”、“亚太”、“全国”、“中华”等名号开会以趁机敛财的各种会议不胜枚举。以此来批评“唯洋是举”的倾向,没有找准要害。毋庸置疑的是,在同样“真诚”追求学术的前提下,国际会议对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大有裨益。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国际会议”的水准,有益于我们的学术评价。引用国外文献的情况,道理是一样的。

    教授的第二立论,其实没有区别开学术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水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都有一定的标准。就自然科学而言,其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水平要高一些,这方面其实并没有“土洋”之分。就社会科学而言,其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在计量经济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基本上已经有了得到各国学者认同的国际评价标准。当然,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上,国际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人文科学进行国际范围内的评价。因为,哲学、史学等科学,其研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其研究的逻辑框架是比较接近的,其研究的水准也有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例如基础文献考证、研究逻辑框架等。如果某项学术成果违背了该领域所公认的评价底线,不论它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不论它打着什么旗号,恐怕也很难真正地与“学术评价”扯上关系。

    我认为,其实,从中国的国情看,相对于“唯洋是举”,“唯土是举”显得更不靠谱。当代中国学术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科研评估中的“利益共同体”上下勾结骗取纳税人的钱;学术评价中的“官本位”导致一线创新主体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等等。客观地讲,不论是自然科学或者哲学社会科学,我国的总体学术水平都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术“开放”以促进学术“改革”,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即使退一步讲,能够进行熟练翻译或者演讲的人,其学术素养更有可能要高一些,而不是低一些。试想,如果不是中外学术交流的发展,那种错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的学术荒谬怎么可能现形呢?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很难在“土”与“洋”之间作出界限分明的划分。那种把中外之间的差异简单地归结为“土洋”对立,容易在狭隘的“华夷之辩”中走向自我禁锢,最终陷入民粹主义的泥淖。

分享到: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学术评价怎能落入华夷之辩
网络谣言止于谁
假如你不是股神
Facebook成功的密码
影响美国的页岩气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