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有此一说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壮大国民旅游主体

王兴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17日   11 版)

    年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里,“把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相联系,在中央文件中并不多见。由此,笔者联想起“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发达国家和地区国民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之所以得以普及,是以占人口多数的中等收入群体为社会基础的。高收入群体是高端旅游消费的主力,中等收入者是兼具高端与中端消费能力的主体,低收入群体大多为低端消费者。国民收入结构的层次性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链。

    近20年来,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上的长期失衡,城乡、工农、地区、行业、主雇(业主与雇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趋扩大,基尼系数超过了警戒线,中等收入群体增长缓慢。

    目前,官方与学界对“中等收入者”、“中等阶层”及国民的收入结构并无定论。2010年6月10日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城市高收入阶层的比重不超过10%。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为全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上限为高出平均收入两倍。以2009年为例,城乡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700元(以每家平均3.1人口计估算,城乡居民家庭月收入2764元——笔者),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其上限为32100元(家庭月收入8292元——笔者)。该评论推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大约为30%,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按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1.28亿人,城市贫困人口0.5亿人。综合这些分析,笔者认为,时下国民收入结构大致为:高收入群体约占1成,中等收入群体约占3成,低收入群体约占6成。整个国民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阶层占总人口五六成以上相比,我国中等阶层的比例偏低。

    当今国民旅游的局面就是在这种国民收入结构下形成的。尽管高收入者只占我国总人口1成多,但其绝对量相当于1个日本或两个英国、或两个法国、或半个美国的人口。正是这个高收入群体,构成了国民旅游中高档休闲度假、商务与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产生了奢侈品抢购团云集巴黎、东京、香港的现象,导致很多地方产生“中国人太富”的错觉。

    约占3成人口的中等收入者,是我国目前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中、低端花费的主体。2009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801元,略高于该水平的是家庭月收入5000~9999元的群体(人均花费850元),略低于该水平的是家庭月收入2500~4999元的群体(人均花费664.5元)。这部分人占城镇居民游客的72.1%,是国内游客的基本群体,也是出境旅游中的中低端花费者。他们大体上属于中等收入者。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507.5元的是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2499元的城镇居民,属城镇低收入者,占城镇居民游客的17.0%。大体可以判定,约占人口6成的城乡低收入者,大部分在本地或中近程游览休憩,鲜有条件参加国内远程旅游和出境、特别是出国旅游。农村居民的旅游目的地中,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仅占13.2%,探亲访友与健康医疗的共占73.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92元的城镇居民,家庭月收入在999元以下,应是城镇贫困户,只占城镇居民游客的1.6%;年均纯收入在1999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只占农材居民游客的4%。由此推断,约1.8亿的城乡贫困户则基本上游离于旅游之外。

    中等收入者具有稳定的职业和中上水平收入,一般具有中高程度文化,有较好的文明素养、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中上消费能力。有经济学者估计,2009年占人口3成的中等收入者,其消费约占社会消费总量的5成;他们的消费结构中,用在食品上的花费在1/3左右,在文化、娱乐、教育、休闲和健康等服务性方面花费比重较高。与此相关,中等收入者大多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较成熟的旅游经历,倾向个性化体验,对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保要求较高,对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都有兴趣,对团队与散客方式都可接受,对高中低端消费都能选择。他们的旅游生活,对中低收入群体具有可望而可及的引领作用,是促进旅游消费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对促进旅游消费无疑是一个利好信息。尽管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但推动国民收入提高的势头只会向前,不会逆转。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我国人口4成左右,2030年达到5成左右,社会结构将完成从“金字培型”向“橄橄型”的转型;同时低收者的收入水平将大幅提升,贫困人口将基本消除,那时国民旅游将会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防止旅游开发过多、过度追求高档、奢华的倾向,全方位应对境内外不同客源群体的多元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层次,适度开发高端旅游产品,积极推出平价、低价观光休闲产品,倡导带有公益性的福利旅游产品,同时大力推进中端花费、高等品质的旅游产品,既能满足中等收入群体旅游需求,又能兼顾高收入群体需求并带动中下收入群体的旅游消费,全方位、多层次培育消费群体,推动旅游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应是龙年中国旅游界的不二之选。

分享到:
旅游演艺的谜底
错把“户外”当休闲
青年是在线旅行市场消费主力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壮大国民旅游主体
北京市十六家景区被“摘星降级”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