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青少年的是非观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

别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本报记者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3日   07 版)

    李晓文,国内知名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

    作为国内知名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却投入了一项“跨界”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因为现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李晓文说。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现在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怎么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李晓文。

    中国青年报:您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晓文:我曾负责一项关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研究课题,关注的是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初步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班都有不爱说话,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班级中处于边缘位置的“自闭”孩子。但当我们在班里组织同学参与主题班会、展开各种文艺活动后,这些“自闭”孩子变得活跃起来。

    开展主题班会,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比如青少年读物、歌曲等。虽然他们每个班都有志愿者捐助的书,但我们发现,这些书都是崭新的。不是孩子们不愿看,是他们看不懂。我们网上搜寻后发现,少年儿童的文艺作品种类很少,而且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少之又少。这让我震惊。青少年文艺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所以,我就带着学生动手编写儿童诗,改编童话故事,表演教育戏剧。现在又接到救助儿童基金会有关促进外来务工子弟教育质量的项目,我决定组织自己的研究生创作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我们不是文学艺术科班出身,但我们可以探索着把发展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作品中去。

    中国青年报:当前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少到什么程度?

    李晓文:从不同种类上来说,首先,当前国内青少年文学作品创造力严重不足。由于可以引进国外的读物,当前幼儿文学作品还不太缺。但是,中小学生可读的文学作品很少。我们曾经对上海二到九年级近4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三年级学生对书籍和影视剧的兴趣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三年级学生所看的书籍和影视剧类型仍然与幼童相似。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少年期,少年对低幼和成人看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不会感兴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我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青少年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仅以美国最大网络书店亚马逊上的纸质青少年读物为例,从年龄分段来看,适合2岁以前儿童的读物有1.4万多种,3~5岁的有8.4万多种,6~8岁的有10万多种,9~12岁的也是10万多种;从题材来看,其涉及动物、烹饪和食物、音乐和艺术、宗教、社会环境、旅游、幽默等不下20类,不像我们的青少年读物,总是围绕着成语、古诗词、三字经等题材转圈。这些作品基本缺乏童趣。

    其次,现在的名著再创作作品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因为有趣、好懂,一些根据《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可是现在,这样的连环画基本上看不到了。我曾买过一套声称是配画的经典童话书,翻了翻后发现,只有几幅小插图,基本是文字,如果没有大人陪读,一般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看得进去,但到了青春期后,很少有孩子对童话感兴趣。

    另外,我国的青少年影视剧非常贫瘠。早在几年前,我们流行的青少年影视剧,比如《天线宝宝》、《成长的烦恼》,都属于国外作品。自从国家对引进和播放国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后,就出现了整个国内只有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状况,很难看到其他优秀的青少年影视作品。

    最后,近年来很少见到中国自己创作的少儿歌曲了,外国少儿歌曲的翻译作品也很少。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具体出了什么问题?

    李晓文:首先是创作模式急功近利。以青少年影视剧创作为例,据我了解,在国外一些成功节目的制作团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专业创作人员,他们的待遇一般比较丰厚,而且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不停地研究、讨论,不断提出新的创意。但我的一位在国内某知名少儿电视频道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在国内,一个十几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专门负责创作的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不可能全力投入创作工作。

    另外,在我们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与研究者是完全分离的。在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直接创作者可能不太了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而这恰恰是青少年研究者的专长,双方合力,才会使作品更科学,更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中国青年报:缺少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会带来什么问题?

    李晓文:最直接的后果是,一些不适合青少年、过于成人化的文艺作品,挤占原本属于青少年文艺作品的空间。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受青少年追捧的小说、影视剧、歌曲等,基本都具有很明显的成人化和低俗化特征,包含了太多性爱、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

    相关研究和很多事实说明,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干巴巴的或抽象的说教不会奏效,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而青少年文艺作品就是给他们提供故事的最主要来源。如果他们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有问题,其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性格形成上。青少年都有寻求偶像的需求,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观念。这样一来,文艺作品中的偶像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很多人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其实自杀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不够和视野过窄有关,而童话和神话故事会打开青少年的视野。

    在宏观意义上,青少年文艺作品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前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有看社戏的传统。戏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通过看戏,可以使人特别是年轻人,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代际稳定。可是现在,青少年很少有机会接触类似社戏这样的文艺作品。近年来,传统的经典戏剧正在复兴,希望这能扭转青少年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非常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取决于当前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始于他们的游戏活动和文化滋养。好的文艺作品和故事,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致力于扭转现状,我们的孩子可能陷在精神食粮的匮乏之中,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我们现在过于关注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对他们的文化生活专注不够。这很可惜,感觉我们的很多金钱和精力都用错了地方。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文化机构过于商业化,恐怕很难提供优秀的作品。

    李晓文:确实如此。准确地说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在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文艺作品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商业化的成分,比如开发玩具、文具等下游产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青少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什么能引起噱头就拍什么,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这样很难出好作品。

    即便在商业化非常发达的美国,其少儿电视剧的创作、运营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成分。以美国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为例,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认为,要减少贫穷和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关键是要聚焦儿童早期教育,于是《芝麻街》应运而生。在每集节目播出后,会有相关专家参与探讨节目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他们的资金来源于大企业家的公益捐助。

    青少年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希望我们的相关政府在其中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发挥统筹作用,将相关的创作机构、专家学者、公益机构等联系起来,给他们提供相互配合的平台。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应有详细规划。

分享到:
爱情工具书热销 仅19.2%的人觉得有用
80.5%受访者担心偶像剧泛滥误导青少年
别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网友建议
不给消防车让道应判违法
智能录音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