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市、县都开通了“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但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公众举报时仍倾向于拨打“最高一级”的电话。
近日,国土资源部在天津召开全国12336违法线索处理工作座谈会暨联创齐争工作推进会。会上通报的情况显示,2011年,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市、县四级12336处理中心共受理线索约8.8万件,其中部级12336受理了3.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1%。
全国统一的12336举报电话开通于2009年6月,主要受理公众针对土地、矿产违法行为的各类举报。两年多来,四级12336接听处理了20万件线索,部级12336就接听了近9万件。
实际上,公众向部级12336举报的线索,绝大多数仍将回到地方。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英辉说,2011年,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中心受理的3.6万件线索中,约有1.1万件有效线索,有112件作为重大线索交由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办理,其余作为一般线索转至地方办理。
2011年,地方各级12336电话接听量同比上升了149%。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条电话线路在许多省份出现了“上热下冷”的情况。“越是上级单位,接听数量越多,基层单位接听举报电话数量较少。”这是黑龙江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的总结。该局分析,大量“越级举报”,是源于群众对基层执法部门的不信任。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去年接听12336举报电话653个,而市、县总共只有470个。情况同样显示,“往往越是上级单位接听数据越多”,呈“倒金字塔”型。究其原因,该厅认为还是由于基层单位的举报处理工作没有得到群众的足够信任。
“全省12336举报电话呈现上热下冷的情况”,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指出,人们“信上不信下”的观念,导致县级12336认知度不高。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也提出,12336开通以来,往部里、省厅举报违法线索的量很大,往市、县基层举报的却很少,群众对基层12336“还存在不知道、不了解、不信任的情况”。
该厅指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于举报进行查处和反馈不及时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应付了事,导致举报人满意度不高。
四川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副总队长李强认为,部分群众以为反映的部门越多、级别越高,问题就越容易得到重视和解决,因此多头举报、重复举报、越级举报的现象突出。结果是,举报线索层层转交,处理结果层层上报,增加了行政成本,也延误了时间。他建议加大基层举报中心建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曾听基层干部表示,“接到的电话不多”,他反问道:“你那里的老百姓知道不知道12336?”他强调,设立这部电话,是希望保持其热度与活力,让公众养成“发现国土资源违法事情就拨打12336”的习惯。
目前,“让人民监督政府”的12336举报电话,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系统获取违法线索的主要来源。据孙英辉介绍,2011年受理的8.8万件线索中,电话举报约有8.3万件,其他渠道包括信件、电子邮件、媒体反映等。
通过对违法线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违法用地的冲动与经济发展的冲动之间如影随形。孙英辉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大力引进开发项目,建设基础设施,2011年全国受理的反映西部地区违法用地的线索总量同比上升84%,且多为政府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边报边用、未批先用等情况尤为突出。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举报相对多一些,落后山区举报较少。“经济较活跃地区土地违法现象较严重。”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总结说,地方经济发展与违法用地是一对“持久的矛盾”,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土地大量需求,使地方政府更易陷入“唯经济增长论”的误区。
与此同时,基层12336偏“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能力偏弱。区县的12336多数设在执法监察队,有时一人身兼数职,受制于人力、物力,影响了工作效果。李强说,有的违法用地项目是政府主导或“默许”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难以依法有效查处。有的查清了违法行为但没有及时处理,发了停工通知书、处罚决定书,但很难落实。群众表达的诉求就迟迟得不到相应。
正如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所批评的那样,个别基层政府,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存在未批先用、未报即用、边报边用等违法行为,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
李强建议,国土资源部出台与12336有关的考核办法,督促和倒逼各级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及时处理违法行为,遇到阻力时及时报告、主动作为。
本报天津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