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2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张应国:从建筑小工到成功人士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8日   03 版)

    18年前的北京,一个冬日的傍晚,一名来自四川的务工青年站在紫竹桥上沉思许久。天桥下,一盏盏汽车尾灯串联在一起,小伙子觉得,这汽车尾灯似霓虹灯般漂亮璀璨、令人艳羡。

    他的心中纠结万分——想留在这座繁华的都市,却又一直想回四川老家,“建筑工地上太苦了,北京冬天又那么冷,实在适应不了”。

    18年后的今天,还是北京的冬天,当年的这名小伙子已过了不惑之年。他把妻子、孩子都接到北京,全家一起住进北京市中心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公寓,享受着24小时的暖气、热水。

    回想起当年只身闯京城时的窘迫样儿,四川森茂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应国嘿嘿笑了两声:“你知道我那时候工资是多少?每天7块5毛钱!”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穿着体面、说话自信、跻身“成功人士”圈的青年老板,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在紫竹桥一建筑工地上当小工,一年发一次工钱,每月发5元零花钱。

    和大多数来京务工的四川农民工一样,张应国最适应不了的是北京的气候。  工地上,几乎每周都有四川老乡因为适应不了北京的气候或者吃不了苦而离开,张应国却坚持了下来。有一次在紫竹桥上发呆,他反问自己:“农村苦不苦?跟农村比起来,北京怎么样?那么苦的农村都适应得了,有什么道理适应不了繁华的北京?”

    5个月后,张应国经工友推选、老班长推荐,当上了工地木工班班长。他的诀窍是——能吃苦、爱学习、助人为乐。

    别的工人早上6点多才起床,他每天5点半前就起床;别人晚上不乐意加班,他却常常加班到夜里12点多;别人扛小钢模,每次扛两三块,他一次至少扛上七八块。

    工地里每次组装模具,木工班长都会在那里研究图纸、标高。其他工友从不关注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张应国却专心学习木工班长所研究的专业知识,并在闲暇时间专心学习;每天睡觉前,他都会把自己当天学到的新知识、新本领温习一遍。

    慢慢地,张应国当上了木工班的“尖子生”。他每月都从5元零花钱里拿出1元买烟,与工友们一起抽;夜里加班到1点,回宿舍后,其他工友都睡下了,他还不忘帮工友们把脏衣服一起洗了晾干、分好。

    工程款没有收回,他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找亲戚朋友借钱,也要在年前把工资发给工人;给残疾工友安排工地清洁工工作,每月工资开到3600元;出资25万元帮家乡修建被地震损坏的水泥路;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

    18年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总有几百名“老工友”始终与他站在一起。“我面对的不仅仅是每个个体,个体背后,是一个个渴望幸福的家庭。”张应国说,甭管工人家里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张应国·微寄语

    只要坚定信念,为自己设定好目标,努力拼搏、努力付出,你的辛苦总会有回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28日 03 版

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举行
民主选举新风何时吹进新风村
释放内心的善念,就是学雷锋
张应国:从建筑小工到成功人士
俞学文:泥土地走出的“茶王”
李高峰:外来的“北京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