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孩子们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中午11点,长达19个小时不吃东西

马山模式:艰难破冰贫困生营养不良困境

本报记者 谢湘 谢洋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9日   03 版)

    2月21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东七小学学生在午餐前排队洗碗。本报记者 谢洋摄

    马山县林圩镇东七小学4年级11岁的甘艳丽给3岁的弟弟喂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上学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本报记者 谢洋摄

    3个小学四年级的女生梁秀竹、梁娇艳和谭乔曼抢先跑到厨房取饭盒,她们身边各带着一个“小不点”,吃饭的时候,她们用一把勺子先给弟弟(或妹妹)喂一口,然后自己再吃上一口。

    距离广西南宁两个多小时车程的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太平小学,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从距离学校最近的公路口走下去,必须穿过一条长达400多米的“之”字型陡坡才能到达。太平小学是太平村惟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全村共有32个自然屯,总人口1289人。这里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靠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近年来,生源急剧减少,学生现有人数只有69人,分为5个教学班。在这个小小的麻雀学校,寄宿生为44人,占到学生总数的2/3。

    2011年春天,中央电视台一组报道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村学生吃饭没有菜,每天只能靠少许盐水黄豆下饭的镜头,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同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中央政府决定从当年的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人,对特困地区学生每天补助3元,每年所需的160亿元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中西部贫困学生营养不良的状况该如何进行改善?政府、公益组织、企业都在探讨之中。今年2月20日~22日,我们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厨房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共同组织的“广西马山公益行”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之旅。

    解决营养餐,让学校很辛苦

    21日早上7点多,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琴堂小学47岁的煮饭工潘月文,一早就来到学校厨房,开始劈柴、烧水、蒸饭。灶台上的蒸桶足有一人之高,每天她都要爬上灶台,把用细绳捆好的饭盒一一放进去,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蒸煮,米饭才能完全熟透。

    据负责学前班的梁荣富老师介绍,像梁秀竹这样因为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来学校寄宿上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他所带的学前班有13人,比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多。

    除了每天做饭,潘月文也主动照顾学校里一些低龄孩子的生活。由于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没人照看,学校推出了寄宿制的学前班。看着这些幼小的孩子离家生活,当过母亲的潘月文常常感觉有些心酸,“他们在家里还有妈妈抱,在这儿连妈妈的面都见不到”。晚上,她总是耐心地把孩子们一一哄好抱上床睡觉,不然一个孩子带头哭会引来一片孩子跟着哭。

    像这样骨肉分离的感伤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农村数以万计的学校上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就学的学生集中了我国最贫穷、生活最困难家庭的子女,其中很多是父母在外打工而且收入不稳定的留守儿童,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比例也比较高。留守儿童成为乡村承受社会转型之痛的那部分最微小、最弱势的群体。

    林墟镇东七小学校长黄雅熙坦言,学校现在俨然成了留守儿童的庇护所,承担了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功能。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的吃饭住宿、人身安全、心理疏导等等,很多原本应由监护人承担的责任基本上交给了学校。可以说,目前学校承担的不是有限责任,而是无限责任。

    校长的责任重大,教师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负。学校老师反映,他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时间表基本都是从早上6点半照顾孩子起床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半让所有的学生就寝以后才能休息,而这些额外的工作基本没有报酬。   

    营养餐的钱应该补给谁

    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参加了这次“广西马山公益行”。21日晚,他发了一条微博:

    下午参观龙那小学,130多个寄宿生,每天只吃午晚两顿,学生大多只吃白米饭,有的有黄豆。问一个男生碗里怎么没有菜,他说:“中午吃过了。”

    吃饭没菜,这是马山农村小学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景象。在学生宿舍里,记者看到每个寄宿生都有一个外表相似的小木头箱,里面无一例外装有两样东西:一小袋大米和一包食盐。晚饭前,学生把米和水放在饭盒里送到厨房。蒸熟后撒上一点盐搅拌搅拌就是一顿晚餐。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会多带一小瓶白白的猪油。

    孩子吃饭没有菜让人心疼,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

    2月21日凌晨5点,我们从马山县城出发,待抵达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琴堂小学时,天刚蒙蒙亮。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吃早餐。记者见到4年级的寄宿生蓝必侣时,他正在跟几个小伙伴在宿舍里追赶嬉戏,打发上早自习前的这段空白时光。

    学校每天作息时间的安排是:早晨7点钟起床;整理内务完毕后开始早读、上课;中午11点吃午饭;下午2点半上课;4点吃晚饭;晚上8点半就寝。算算时间账,从下午4点的晚饭到第二天中午11点的午饭,中间跨度长达19个小时。

    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学生却连饭都还吃不饱,更不用说营养了。这里的学生普遍身体单薄、个子矮小,和城市同龄学生站在一起,差不多要矮上一个头。

    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安排早餐?里当瑶族乡太平小学校长罗瑞能的回答是:一是没钱,二是没人。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每天由教职工轮流下厨给学生做营养午餐和蒸晚饭,目前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向学生提供早餐服务。也有人说,因为自然条件差,吃两顿饭是当地的生活习惯。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营养不足的问题随着农村教育实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凸显起来。学生健康权和受教育权都需要政府加以保障。这些年来,国家也在为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状况不断努力。自2003年以来,国家推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按照目前的情况,每人每天的补贴金额为4元钱。

    “‘两免一补’中补助给寄宿生的生活费到底应该发给学校还是发给家长?”在2月21日晚举办的研讨会上,南宁“友成常青义教”的金洪滨老师直接向马山县政府官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把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全额交给家长才是最直接、最令人放心的,国际上称之为“把口粮拿回家”模式;另一种观点则是,由学校集中使用更有效益。

    这种争论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决策部门。据马山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汉奎回忆,此事一度在县常委会上争论得不可开交,教育局局长认为,这“两免一补”的钱应该拨到教育局名下,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使用;财政局长坚决反对,称“按上级指示,所有用于学生生活补助的钱必须按照经过审核的名单,一分不差地全额打到家长的‘一卡通’上。”

    然而,李副县长也公开承认,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手头普遍比较紧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盖房要钱,买摩托车要钱,加汽油要钱,学生生活补助的钱一次性发到家长手里由家长支配,家长会不会全部用到孩子的伙食补助上,很难说清。再说许多家长都远离家乡,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照料,即便有心,也难以履责。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崔昕认为,缺乏科学设计的公共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学校。按照国际经验,教育部门在学校供餐计划的政策对话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目前,在学生伙食簿上,每人每天可以领到国家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3元钱,如果把“两免一补”中用于生活补助的每人每天4元钱放到一起由学校进行统筹安排,比起分散使用的效果会好得多。至于是否会出现贪腐现象,那是需要从监督机制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谁是营养餐的提供者

    如何实施并完善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项亟待探索试验的全新课题。

    在林墟镇的东七小学,我们观察了广西马山自行探索的一条“多方合力,共同改善学生营养”的“马山模式”:两间通透、宽敞的厨房,基础建筑和设施是由县政府投入10万元新建起来的。

    随着学校的厨房主体的建成,由九阳希望厨房基金以标准化配套的方式资助整体厨房设备。蒸饭车、热水机、豆浆机、电冰箱、绞肉机等现代化设备,使得学校可以轻松地做出干净卫生、品种丰富的午餐,也让大山里的孩子感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很多学生吃完饭后纷纷跑到热水机旁接热水洗碗,他们知道这样可以把碗洗得更干净。

    东七小学校长黄雅熙告诉记者,学校除了享受国家给予每人3元的营养补助外,还获得了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每人1元的补助,所以学校的午餐是按每人4元的标准来做的。2月21日这天中午,学校食堂给孩子们准备的菜谱是:鸡肉炒木耳、猪肉炒青菜和蛋花汤。从原来的黄豆蒸饭到现在品种丰富的饭菜,国家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确实给当地孩子的伙食带来了很大改变。

    据了解,自2011年5月以来,全县按此模式共同援助的学校达到23所。

    但是,也有人算了一笔细账,用如此现代化的高级厨房设备来做学生免费午餐,一顿饭的耗电量就得80多元,如果按照原来柴火煮饭的方式,做一顿饭只需要20多元。如此下去,免费午餐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吗?

    马山县委书记李兵表示,如果要解决马山县每个农村学校简易厨房的硬件建设和必要的设备投入,大概需要900多万元。琴堂小学校长蓝庆武介绍说,为了配合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学校去年投入了4000元钱购买冰箱、消毒柜等厨房设备,这些硬件投入并没有挤占孩子们的午餐补助,而是从学校的公用经费中开支的。除了买设备、请人做饭也得花钱,这笔钱也只能从公用经费中出。现在学校食堂虽然能供餐,但学生吃饭用的桌椅没有配套,孩子们只能把饭带到教室里吃,或者蹲在地上吃。

    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早有学者大声疾呼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杨改学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如下描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部分学校不存在危房改造的问题,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大部分学校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国家通过银行直接把工资打到了老师的账户上;大部分学校学生不存在交不起学费、书本费、生活费、住宿费的问题,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埋单了。

    学校的硬件解决了,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了,但是与寄宿制学校同时又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没有解决,如生活教师炊事员、校医、农远工程学校技术人员和校园安保人员的编制及费用问题,学校在原有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监护人责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免费午餐对增加贫困儿童社会保障以及将其作为一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介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富裕国家学校供餐支出一般占该国教育经费的10%~20%,在低收入国家该比例可以更高。相比之下,我国在学生营养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学生的健康权与受教育权一个也不能少。将学校供餐机制纳入国家的教育政策,由中央政府承担其主要职责,此路才可能真正长久地走下去。

分享到:
马山模式:艰难破冰贫困生营养不良困境
22名贫困县高中生复旦自主招生面试胜出
农科教授论文必须“长在地上”
云南农村学校学生食堂年内全部退出承包经营模式
“大学管治国际论坛”在澳门大学举办
大型防灾系列公益活动启动
《知心姐姐》杂志创刊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