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会场里,“地沟油”似乎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一位部级委员曾气愤地在小组讨论时说:“地沟油,毒牛奶,现在有些人为了赚钱,良心都坏了!”两会上,诸多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地沟油管理。
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而中国人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如何才能长期保持现有的治理成果,如何让中国人真正拥有一张安全的餐桌?
3月8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搜狐网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与北京海粮鸿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黎东共同探讨“地沟油为什么难治理”。
龚立群任郑州市副市长时曾分管食品安全。从2005年以后,长期从事回收地沟油制造生物柴油的黎东,就不再敢去北京的小餐馆吃饭,有选择地在中型餐馆吃饭,“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它的厉害。”
地沟油的危害关系到每一张餐桌,每一个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等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指出,“各级公检法部门要认真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从严打击的精神,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
“各级政府还是努力的。”龚立群说,“但问题是我们的管理缺乏统筹规划,相关部门各行其是。”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发现,“地沟油”从提取、制造、加工,直到运输、销售,卫生、工商、质检、环卫等部门都有责任。“任何一个环节监管不住,都会带来危害,所以需要政府牵头治理。”
去年夏天,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重出江湖”,5位副省长挂帅,时任常务副省长的朱小丹担任主任,承担总协调人的角色。龚立群认为,这一举措很有力度,但是一些省份的安全委员会还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地沟油生产者违法成本很低,而执法成本很高。
在黎东看来,地沟油主要有两种人收,一种是“正规军”,有经营资质,有一定科技手段的回收企业;另一种是“游击队”,通常以家族为纽带,全部设备只包括一个“三蹦子”和两个塑料桶,淘完了就去卖。“而游击队控制着70%~80%的地沟油市场”。
龚立群认为,要防止餐饮企业和非法地沟油回收者私相授受,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长效机制——在“地沟油的源头”后厨安装油水分离器。这个装置尽管不是高科技产品,但却相当实用,油水分离最高可达98%,也就意味着将油污倒进分离器,废弃油脂进入收集箱,而排出的达标水直走下水道。
“如果将油水分离器作为餐饮企业审批的前置条件,没安装就无法开业,这样就可能有利于政府监管。”龚立群说。
黎东也十分赞同这种做法。在他看来,地沟油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很有可能“变废为宝”。“它就是一种新能源。”黎东说,通过技术处理,地沟油可以变成生物柴油。在伦敦,生物柴油已经代替石化柴油成为很多司机的新宠。在荷兰,以“地沟油”为燃料的飞机,更是早已飞上天空。
可他同时发现,眼下以“环保”之名劝说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器,可行性微乎其微。龚立群认为,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职能,“比如在餐饮业装加油水分离器,政府能不能拿钱?能不能减税、让利,扶持正规的回收企业?”
龚立群表示,当务之急是整合现有食品安全体系的资源,制定实施统一的检测计划,如检测经费的落实、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建立等。
作为从业者,黎东对政府执法力度的感受更深。他发现,自从《意见》出台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打来电话,希望与这个曾经因“无处寻油”而举步维艰的企业合作,“这就说明非法收油正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