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是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河南春江集团的董事长,但是他带到两会上的议案全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因为这个董事长同时也是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
裴寨村是一个山区村,长年干旱,几年前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7年前,有人自掏3000万元,铲平了一个荒山秃岭,建起一片二层小洋楼,村民全都搬进了新居。这个自掏腰包的人就是裴春亮,那时他35岁。
裴春亮是一个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物。父亲重病不起,去世后没钱买棺材,3天没入棺;大哥中风瘫痪,大嫂改嫁;三哥、二哥相继离世,两个嫂子改嫁,留下3个孩子;母亲重病,先后3次入院治疗……这些事情,全部发生在裴春亮18岁之前。
裴春亮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他不得不想办法撑起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仅靠乡亲的帮助是不够的,他到附近的砖窑打工,人家不愿意干的活儿他干。后来,裴春亮又借钱去技校学习电机修理技术。学了些理论,回村却派不上用场。
那时村头有个外地人干理发的生意,当地人瞧不上这个行当,裴春亮愿意去当学徒,可是人家不收。裴春亮就连着几天凌晨两点开始给人家挑水,挑到天亮才能把缸挑满。理发店老板勉为其难收了这个学徒。裴春亮学会了理发、刮脸的手艺,把姑姑家的谷子拿到县城去卖了钱,买了一套工具,向村里赁了一间喂牲口的屋,简单一收拾,开起了理发店,第一天有10个顾客,赚了3元。“那是我的第一桶金。”裴春亮笑言。
后来,裴春亮又做过很多生意,他发现的商机都是听顾客聊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乡镇上很难找到照相馆。裴春亮便到县城买了一部相机和洗胶卷的药品,给顾客理完发,附带照相,晚上按照说明书试着洗照片。后来,他又把修电机的生意做了起来,但只能在晚上修。
那时候,裴春亮走到哪里看到小广告就记在本子上,晚上再分类,一共记了4本,通过这些广告,他对听来的“商机”有了自己的判断。
当时,裴春亮还开起了餐馆,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再后来,听说城里人喜欢用大理石装修,裴春亮就去北京推销大理石。在北京,他睡过水泥管,不过也因为好心帮人推了一下汽车,意外赢得一笔大单,净赚9万元。
1998年,辉县当地一家煤矿因违规开采被关闭。裴春亮曾经听有些见识的顾客说:“煤是能源产品,以后价钱肯定得涨。”他把在北京赚的30万元全部拿出来,又找了两个大股东出资15万元,盘下了这个煤矿。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煤矿的手续补全。坚持了一年多后,煤炭的价格开始上涨。
2005年,当裴春亮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时,他已经有实力拿出3000万元建一个新村了。他说:“没有家乡父老,就没有我的今天。钱是挣不完的,要是不报乡亲们的恩情,我睡觉都睡不香。”其实,以前裴春亮看哪家有困难,就偷偷帮一把。当上村委会主任后,裴春亮就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建楼房、修水利、资助学生、建浴池、修商业街……
裴春亮曾说,乡亲们不富誓不休。为此,他又建起水泥厂,让村民有事可干,这个厂子就是春江集团的雏形。2011年,裴寨村年人均收入已达近1.8万元。
不过,裴春亮不想让乡亲们有小富即安的想法。两会期间,他还趁着休息时间,研究裴寨村水库建设方案和旅游经济发展方案。
裴春亮·微寄语
把今天的路走好,明天一定有希望。
本报记者 崔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