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宁波鄞州区创新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一朵“云”抓尽点滴民意

本报记者 王梦婕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16日   03 版)

    “银河湾小区东面与鄞州大道交叉处的施工大‘沟’,下雨时严重积水,谁来关注一下?”“宁波的道路扬尘大,为了防治PM2.5,希望政府能加派点垃圾清扫车!”“云龙服务中心下午居然因为‘开会’关门,太不方便群众办事了”……

    这些散布在一个区县级的论坛、贴吧、博客里的“鸡毛蒜皮”,在互联网的信息汪洋中,是否一定面临被“湮没”的命运?

    未必。

    至少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它们每隔15分钟,就会被一朵强大的云“抓”出来。重量级的,会第一时间“快递”到区委、区政府近40位领导的手机和QQ里,最快几小时内就能“诉求成真”;剩余的,也会每周呈现在区领导面前,以每期3~4条的频率获得批示:“这个要马上研究、解决。”

    这朵云有个正式的名字,叫“中青华云”。从2009年5月起,宁波市鄞州区将这朵云作为对虚拟社会进行创新管理的一部分,实现了对全国5.7万个论坛、博客、新闻站点的实时监测。日均近5000篇本地信息、20篇舆情“快递”,保证了涉及鄞州区的每个民情“水滴”,都能得到覆盖;每道可能酿成风浪的“暗流”,都能在几分钟内获悉。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政府了解民意、化解危机、引导舆论的新条件。”鄞州区委办公室主任李波表示,鄞州区下辖23个乡镇、街道,管理着165万人口,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居浙江省第2位,更应运用高科技手段,拓宽各级领导掌握社情民意的路子,“把提高每一位老百姓‘身边的幸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本地社情民意政府不能“远视”

    鄞州区想到用“中青华云”来创新社会管理,起源于一次“失败”的网上官民互动。

    2009年,有网友在区长信箱里留言,反映“出行难”问题,却被值班人员机械地回复了两个字:“已阅”。此举引起诸多网友拍砖,“区长信箱‘已阅’事件”一时疯传。鄞州区领导痛定思痛,开始思考面对网上民意的“井喷”,政府是该“视而不见”,还是该主动出击?

    这时,一位清华博士在清华大学实验室里的技术创新,引起了该区委办公室的注意。

    在2003年读书期间,这位博士就以“水木清华BBS”为“试验田”,用自主编写的舆情监测软件来抓取、分析学生的发帖规律和兴趣分布。“后来发现,学生的网上发言,思维非常活跃、可借鉴性很强。比如‘哪个地方建议安装摄像头’、‘哪个食堂人员的服务态度差’……这些意见汇总起来,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都是很好的‘智库’。那么,推而广之,为什么不可以抓取一个区县的点滴民意,为基层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呢?”

    于是,这朵“华云”的研发者翁时锋博士,回到了老家宁波。在那里,他尝试手动添加了所有涉及鄞州区的“末梢网站”,并配以精确的建模分析和人工定量研判,将涉及这一区县的所有网帖“一网打尽”。

    上述地毯式覆盖技术,与鄞州区委“希望倾听民生琐细”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有了今天的“华云抓水滴”。

    从2009年5月至今,这朵“云”共为鄞州区“抓”到近24万篇通常舆情监测渠道“够不着”的相关信息。

    “舆情监测不是新东西,但是,目前多数政府采用的舆情监测技术,最多只能覆盖几千个大型门户网站和论坛、贴吧,由于脚伸得不够长、不够深,很难‘扎根本地’、‘服务本人’。”翁时锋说,他研发这朵“云”,就是希望基层政府不仅对全国性热点,也能对自己辖区内的点滴民意,做到“零时差”知悉。

    “区县级政府,不能当本地社情的‘远视眼’。”提到采用这朵“云”的初衷,李波告诉记者,“网络时代里的基层政府,有必要用新技术,把辖区内的民声诉求满足于当下,把潜在的社会危机消弭于萌芽。”

    每颗“水滴”都很宝贵

    基层民生,一直是鄞州区用这朵“云”监测的“最重头戏”。

    “鄞江公交总站怎么连个公共厕所都没有?虽然地处偏僻,也得考虑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呀。排队等车时,要走那么远去找厕所,急人不急人?”“大家看下面的图,这个公交站牌居然是空白的!常年在这儿等车的人还好,要是外地人,哪里知道这是几路车站?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据李波介绍,在鄞州区的教育、交通、卫生、拆迁、环保、社会治安等领域,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民生“水滴”,一旦被“华云”抓取,都会在线汇总到区委办公室。那里,有专人“不分部门,只看重要性”地筛选这些信息,责成区委督查室于第一时间,告知涉及的各相关责任部门、乡镇街道,要求他们15天内将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反馈给区委办公室。

    在上述机制的运作下,“空白公交牌”一天内就穿上新装,鄞江公交总站两周内就“立”起了标准化移动公厕。

    此外,一批民生热点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比如,有网友反映鄞州职高学生“乘车难”,区教育局调查核实后,会同校方、公交、交警部门“协同作业”,加大公交投入,减免学生乘车费,学校实行错时放学,“乘车难”迅速成为过去;有网友反映鄞州人民医院看病挤、秩序差,区卫生局获悉后“标本兼治”,一边责成人民医院加强医生配备、改善医院环境,一边加大建设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使大家乐于“就近就医”……

    “民生无小事,幸福感在细节间,所以每颗‘水滴’都很宝贵。”李波说,如今的技术手段,不仅让政府发现民生“水滴”成为可能,也让改善民生大大“提速”。

    “滴水成海,惠民、富民是中央政府一直在强调的。如果每个民生诉求都能得到重视了,就是和谐社会。”他说。

    政府要在“暗流”前争取主动

    网络世界提供了海量的民生诉求,如何在民意“暗流”面前争取主动,是摆在各基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鄞州区委眼中,这朵“云”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波记得,“华云”抓取到的一则网帖,曾令该区政府及时化解了一场可能的社会矛盾。这则帖子名为《举报他人建造违章建筑,反遭打击报复》,发帖人是该区古林镇的一名外来人员。

    当时的区委书记寿永年看到这份报告后,认为其中涉及到一些敏感要素,一旦处置不当,“可能引发大的稳定问题”,因此批示古林镇:妥善处理。该镇立刻以专题会议的形式着手解决,将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今,网上的声音不仅包括万象,而且瞬息万变。一旦出现了负面舆情,如果政府不及时应对,或者应对失误,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辐射到现实社会,酿成群体性事件。”在翁时锋看来,政府要做矛盾前的聪明人,就必须克服“远视眼”,“懂得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小暗流’,并从中防微杜渐”。

    其实,摆脱了“远视眼”近3年的鄞州区,早已懂得“主动出击”。

    “现在,哪位领导下去调研时,听到某个领域有抱怨,就会向‘华云’要一份舆情报告。”李波说,“比如去年夏天,群众对公交车的抱怨比较多,但区里不清楚具体该如何改进。‘云’就通过分析550篇网帖,发现老百姓的抱怨主要集中在车辆外观、空调状况和班次上,而且分别给出了百分比。这样,区领导组织改善,就有民意数据可参考了,最大程度上避免‘拍脑瓜决策’。”

    李波很喜欢这朵“云”,他认为,对希望“了解民情、掌握民声、解决民愿”的政府来说,“高科技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而在翁时锋看来,“科技以人为本”。技术手段更新的背后,其实是基层政府执政思路的创新。

    “鄞州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错,但普通百姓不仅关心你新建了哪些五星级酒店、引进了哪些投资项目,更关心自己身边每天都会面临的问题:住有所安、出行便利、环境舒适……”他认为,“当老百姓的‘鸡毛蒜皮’,在领导眼中都能成为‘大事’时,对政府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生根;对老百姓来说,就是GDP之外的另一种幸福感。”

分享到:
一朵“云”抓尽点滴民意
23年与雷锋精神同行
十堰部署整治非法拼车
田思嘉:蹈火献身保民安
图片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