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读者反映,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境内的商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金闾碑”被拆除,原树立在永宿路北侧的该石碑已不知去向。
该读者称,“还金闾碑”原先位于酒店小学附近,酒店小学在2月中旬已被拆除。3月1日11时左右,该石碑已被“放倒”。
记者在3月1日拍摄的现场图片中看到,刻有“还金闾”三个大字的一块黑色石碑及其外围的碑楼等附着物已被拆除放倒,碑基座及附近的地面上散落着被拆下的砖块和水泥。
而在3月11日拍摄的现场图片中,原先的石碑基座和树立在“还金闾碑”两侧的两块小石碑也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原先的一些地砖残片。
“这块‘还金闾碑’是清朝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为崇尚本村先民谢应明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而撰文立碑的,300多年来一直立在我们村里。在十年动乱‘破四旧’的时候,这块碑都被村民保护下来了,可现在却被拆除且不见了。”该读者说。
记者在该读者提供的今年2月15日和去年11月27日所拍摄的相关图片中看到,彼时,“还金闾碑”的两侧各有一块刻有歌颂该碑记载事迹诗词的小石碑,且周围设有铁栏杆保护。整个碑及其附属建筑立在一个5级台阶高的基座上,基座上铺设了白色的瓷砖。
据1995年5月出版的《永城文史大观》记载,位于永城市谢酒店村东,永宿公路北侧的这尊高大石碑高两米,宽0.75米,“碑面正中镌‘还金闾’三个竖排大字,10米之外清晰可见,碑面左方阴刻正楷‘经筵讲官吏部尚书李天馥为耆民谢应明立,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孟冬谷旦’。”
2006年2月,《商丘日报》曾报道过“还金闾碑”的由来。1690年,该村先民谢应明捡到了一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遗落的六百两黄金,失主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谢,但谢应明分毫不收。
后来,谢应明拾金不昧的事传到了永城籍大学士李天馥的耳中,他亲笔书写“还金闾”三个大字,镌刻立碑于村头。
据史料记载,该碑所在的谢酒店村的名字也得名于这一事件。上述丢失钱财的秀才后来考中了举人,做了地方官,来到村里报恩谢酒。从此以后,这个原来叫“十里堡”的村子才改名为“谢酒店”。
记者了解到,2011年5月,包括“还金闾碑”在内的4处石刻已经被核定为商丘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永城文史大观》记载,十年动乱期间,某些人“破四旧”要将“还金闾碑”砸掉,“当地群众坚决不同意而完整地保护下来”,“1992年,谢酒店群众集资维修,又在石碑周围安设铁栏杆保护,以使此碑永远引人景仰,让这种拾金不昧的美德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记者从一些谢酒店村村民处获悉,“还金闾碑”在立碑后的300多年来一共迁移、修缮过3次。第一次就是史料记载的1992年的维修,第二次是从酒店小学校门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下半年,部分村民出资修建基座和平台,并新立了两块刻有后人诗词的小石碑。
“这三次迁移、修缮,总共移动的距离也就十几米。但现在这‘还金闾碑’被拆除后放在哪里了,村民们都不知道。”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3月15日下午,记者从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获悉,拆除“还金闾碑”是为了实施对该文物的迁址保护。
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办公室的陈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月18日,“还金闾碑”所在的侯岭乡有关部门向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请示,因为“还金闾碑”位于产业集聚区的安置区内,立在路边,不利于文物保护,特申请对该碑进行迁址保护。
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在审核了相关材料后,于2月20日向商丘市文物管理局报送《关于还金闾碑迁址保护的请示》。2月21日,商丘市文物管理局发回批复,称“‘还金闾碑’文化和历史价值较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物教材,应妥加保护”;“经你局调查,该碑已多次进行搬迁,原则同意由你局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论证,将此碑迁至谢酒店村合适地点,实施长远保护”。
同一天,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将商丘市文物管理局的上述批复转发至侯岭乡文化服务中心,并在该通知中写道:“请根据批复要求组织实施”。
然而,向记者反映“还金闾碑”被拆除并不见了的读者称,3月1日上午来村里拆除“还金闾碑”的是三四个陌生人。“就是普通的工人,没见到乡里或文物局的人。”该读者说,“就算是要迁址保护,那也得有科学合理的选址方案,对被拆除的石碑也应该妥善保护。”
但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办公室的陈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也不知道“还金闾碑”目前的下落,得问具体负责迁址保护工作的乡有关部门。
在一些谢酒店村村民看来,“还金闾碑”的不翼而飞可能是因为村里实施拆迁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涉及侯岭乡一些区域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永城市2012年度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包括对谢酒店等3个村庄的征地拆迁任务。
有村民告诉记者,目前,谢酒店村的一些建筑已被拆除。未被拆除的建筑上也多有拆迁的序号。但让他们感到疑惑的是,虽然村民们收到了关于群众安置方案和相关实施细则的通知,但他们却从来没看到过拆迁公告。
“不知道‘还金闾碑’被拆掉是不是在为这次拆迁开路。”一位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