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还是坐在电影院里享受电影,或者只是在地铁通道里无意间瞥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液晶屏幕,你都有可能看到光线传媒生产的娱乐资讯和影视节目。
你可以说,光线传媒是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公司,因为它拥有全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联播网,每天要播出6小时的电视节目,被称为“没有电视台的电视台”;也可以说它是一家演艺活动公司,因为它每年要举办上百场颁奖礼、演唱会和城市节庆活动;还可以说它是一家广告公司,因为它为诸多商业品牌做宣传推广。
以上说法还不全面。光线传媒还是一家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自从2006年进入电影市场,它制作的电影已位列华语票房的前三名。光线传媒还涉足电视剧制作和营销,正在打造艺人经纪人公司……
光线传媒如同一个工厂,每天都流水线式地制造娱乐文化产品。
1998年,王长田在“下海”成立一家名叫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的公司时,他并没有想到光线会成为今日如此庞大的一个娱乐传媒王国。在此之前,王长田在中华工商时报当过记者,后来又走进电视台。他不是很“安分”,两次在职业生涯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选择离开和“转型”。
那一次的“冒险”再也没有回头路了。在决定“下海”办公司之前,王长田和北京电视台彻底脱离关系,趟进了民营电视节目制作这条在当时还看不清底的河里。
创业初期并不是很顺利。王长田看准当时极度匮乏的娱乐资讯类节目,擅长制作电视新闻的光线团队打算用电视娱乐新闻来打开市场。他拿着节目样带一家家找电视台谈合作,冷眼和闭门羹没少遇到。最困难的时候,王长田回老家给父亲办丧事后找亲戚借10万元,给员工发工资。
苦日子终于熬出头,签约的电视台逐渐增多,光线还卖出了节目的冠名权。2000年年底,公司逐渐走上正轨,销售额3000万元,盈利1000多万元。即便如此,光线传媒都还时刻面临着倒闭或者被收编的危险。一个摄像或记者要走,王长田都要惊恐好半天,生怕人都跑光了。
2006年前后,暴风雨来临。国内省市电视台与有线电视台全面合并,一大批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相继被打得“七零八落”。不过,在王长田看来,危机不是突然爆发的,“民营制作公司弊端显露出来,比如人员不专业,节目本身也并非不可取代”。
王长田形容自己是一只“骆驼”,他总是会安静地积蓄力量。很多同行业公司在沙漠里跌倒的时候,他却带着光线传媒走了下去,而且还找到一片片新绿洲。2006年之前,光线传媒早已实现盈利,并靠着前几年攒下的“家底”维持稳定的运转,“最难的时候也没有停过一期节目”。
也正是从遭遇风暴的那一年开始,光线传媒开拓出地面活动的商业空间。同是2006年,光线传媒进军电影领域。两者都成为光线现如今重要的盈利业务。“也许不经历这个低谷,也不会有如此强的动力去开拓新的业务。没有永恒不变的商业模式。”王长田感叹道。
2008年以后,民营传媒公司的市场开始复苏,光线传媒也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此时,光线传媒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了依托电视联播网络,各项业务相互支持的矩阵发展模式”。2011年,光线传媒成功上市。
王长田不只想把光线传媒办成中国民营娱乐传媒圈的“老大”,在他心底更是希望让娱乐传媒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
为了争取健康的成长环境,他曾公开挑战和曝光过行业的“潜规则”。2004年,光线传媒创办的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已走到第四届,有唱片公司和歌手想跟光线传媒“谈奖”。王长田拒绝“被绑架”,并直言:“一些公司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来破坏我们制定的规则,我们不会妥协,我们要坚持走下去。”
本报记者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