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观察

国产文艺片的春天还没有来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7日   09 版)

    这个春天,影院里破天荒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主打“爱”与“温情”的文艺片《桃姐》,自3月8日在内地上映至今已拿下近6000万元票房,打破了华语文艺片最高首周票房记录和导演许鞍华作品最高票房纪录,如今正一路向亿元俱乐部挺进,不仅让国内同行艳羡不已,连同期不少好莱坞大片都为之汗颜。

    “小清新”之后是“小文艺”。自从去年影坛黑马《失恋33天》以不足千万元成本创下3.5亿元票房后,今年的影坛,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小成本制作满眼皆是,连一向不被看好的“三八档”,都成了文艺片角逐的阵地:从“欢喜冤家”式的爱情喜剧《高举爱》,到给爱情包裹了一层悬疑外衣的《情谜》,从发生在民国年间的苦情女人戏《女人如花》,到被定义为“新古典爱情史诗电影”的明朝版“倾城之恋”《柳如是》。仅3月23日,就有三四部文艺片同时上映:《晚秋》、《爱在廊桥》、《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和《初到东京》,商业院线不再是商业片独霸天下,一直被视为票房毒药的文艺片也扎堆在影院里高调了一回。

    无独有偶,擅长拍文艺片的导演贾樟柯日前突然发微博称,将“自掏腰包”在北京建设一家有100个座位的单厅艺术影院,“想坚持啥就坚持啥”,专为文艺青年服务。该微博很快得到影迷和不少电影人的追捧。

    喜讯频传,文艺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因为节奏缓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讨人性等深刻晦涩的主题,以至于文艺电影一直都是“小众”的代名词。2006年,让贾樟柯夺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2007年,助王全安从柏林捧回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在内地市场也仅有200万元的票房进账;2011年,《星空》、《转山》、《钢的琴》等一大批口碑不俗的文艺片,也都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上世纪90年代,导演谢飞曾以大学生为观众群来组织放映艺术电影,结果没能走下去,之后一些电影人策划的艺术影院概念也一度让人热血沸腾。小成本文艺片的生存空间,成了一些电影人心中“永远的痛”。

    经营压力,是普通影院不看好艺术片的主要原因。当前,电影市场发育不成熟,艺术片市场化程度不高,很难有较好的票房收入。院线不愿给文艺片场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去年在一些影院,《变形金刚3》每天排20场还人满为患,《钢的琴》每天排两场却少人问津。

    遭遇放映困境的,并不只有国内的文艺片,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直到今年才在中国上映,票房同样惨淡。而最新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也不被国内片商看好,理由很简单:“不好卖。”

    令文艺片导演们欣喜的是,有别于大片抢占大院线档期的放映模式,国内“文艺片点映”的先行试点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悄然展开。今年年初,由上影集团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至今,已覆盖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合肥等7座城市的9家影院。

    中国文艺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走海外评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路线,如今文艺片回归影院,导演开始将重心放在本土市场,无疑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打破大片一统天下的单调格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看来,以主流大片为支柱、类型片为基础、中小成本影片为补充的影片生产格局正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供需结构为文艺片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商业电影市场进入健康发展阶段的表现。

    不过,曾经的文艺片导演,用自掏腰包建影院的方式来拯救文艺片,在公众看来还是多少有些“悲壮”。

    美国、法国、德国等电影发达国家,其艺术影院一般依靠民间资金和国家资助。但在中国内地,由于国内政策、投融资渠道及艺术电影盈利模式等原因,艺术影院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烧钱”是显而易见的事。

    “这不是一个按正常的投资、回报计算的事,它更多是出于我的兴趣。”贾樟柯坦言,自己不会按回收投资的思路来做艺术影院,公司会有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来弥补,“养个两三年的准备,我还是有的”。

    作为电影《桃姐》的投资人和男主角,在刘德华看来,《桃姐》用事实证明文艺片不是票房毒药,它有时也是灵丹妙药,“文艺片不是没出路,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靓男美女才能有人看,这也是许鞍华导演坚持自我的一次回报,同时也给所有钟情文艺片的电影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过,“小众”的文艺电影要抓住“大众”的眼球还是任重道远。更何况,好的文艺片太少。目前,我国生产的艺术影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支撑一条院线的正常运营。

    但在贾樟柯看来,片源已经不再是影响艺术电影院建立的最大障碍。“以前大家把发行不好的电影都叫艺术电影,就算艺术影院建立起来,还是没有好片子放。但现在,至少在片源方面,局面已有所改观。”贾樟柯认为,如今的市场越来越活跃,每年的拍片量很大,国产艺术片的质量会水涨船高。

    同样水涨船高的,还有观众的观影品位。

    2009年台湾热卖的现代爱情文艺片《海角七号》“登陆”大陆,铩羽而归。3年后,同样不是大成本制作的爱情文艺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今年1月在大陆上映,票房亮眼。紧接着,钮承泽导演的新片《Love》,首周票房竟然突破亿元人民币。这种清新类型的文艺片,最近一两年确实连创佳绩。2011年3月上映的《观音山》不仅帮助范冰冰荣登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还最终以7800万元的内地票房完胜;2011年5月上映的《最爱》勇敢地涉猎了艾滋题材,最终取得约5000万元票房。内地电影市场上,“文艺片=低票房”的法则正逐步被打破。

    “市场是靠‘养’出来的,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观众群,很难去界定人们一定就偏好战争、打斗、魔幻等题材的商业大片,这两年文艺片市场明显复苏,虽然目前影片数量还不多,但将来观众的需求会很大。”一些院线经理对此深有感触。

    “虽然一两家艺术影院的建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艺片投资回报之势,但有了好的开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艺片。”导演王小帅说。

    艺术影院是电影业类型多样化、市场细分的需要,但如果仅仅把艺术片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几座艺术影院的建设和几位电影人的振臂一呼上,只会本末倒置。从电影消费的角度看,只有把握当前主流观众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艺术电影的发展。《桃姐》便是文艺片成功的例子,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主仆关系、老龄化社会的讨论都是热点,业内人士分析,《桃姐》能够成为社会话题,也是其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

    国产文艺片至今仍在“窘”途。“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过得硬的作品,从这一点看,文艺片的价值也要送到市场上去检验。”业内有关人士表示,除了坐等政府部门的扶持、吸纳有识之士加盟参与外,练好内功,才是文艺片繁荣的长久之计。

分享到:
走,到没书的图书馆看“书”去
国产文艺片的春天还没有来
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
“19岁”的大学生电影节继续大学生评
原研哉:设计中有设计
“青春中国·书香讲堂”开讲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