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实施“免费午餐”以来,红寺堡区教育局的蒋永刚一直没闲着,从设备采购、安置、运行到米面肉菜油的采购、检测、下锅,一直到给学生配发午餐,他跟踪了“免费午餐”从生米做成熟饭、进入到学生嘴里的全过程。而且这一跟踪,没了个尽头,每周都得亲自去几趟。
最近,蒋永刚正在起草一份“免费午餐”监管办法,从机制上确保“免费午餐”有人管、管到位、保质保量,“要让4块钱的饭足额安全吃进娃娃们的嘴里。”为此,他设计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监督领导小组、计划每个学校配备兼职食品监督员、设立家长代表监督岗等制度和机制。
办法制定好了,可蒋永刚也犯难了。“不让人家赚钱,还要每个流程盯着人家,实在很为难。”蒋永刚说,所有的监管制度都是为了让4块钱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碗里去,可对企业来讲,4块钱中并没有包括员工工资、水电费、配送餐车燃油、维修等费用,这些都得企业自己去掏,在此情况下,企业员工每做一步还都有监管人员盯着,“换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免费午餐”实施以来,红寺堡粮油购销公司的利润收入仅仅是批发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微小的差价,批发价2.2元每斤的大米,市场价售2.3元,粮油公司按批发价进货,按市场价报账,才能挤出1毛的利润。可商家开发票是按交易实价开,因此,粮油公司拿上这部分利润还得自己上税开票。“牙缝里挤出的利润都交过税了。”公司经理王希银说。
蒋永刚也知道免费午餐供应企业没有其他补贴,职工发工资都难。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粮油购销公司的员工从早上6点做早餐开始,一直要干到下午2点午餐餐具回收消毒完才结束,确实很辛苦,但工资还是没有保障,“实施两个月来,已经换了3拨儿人”。
蒋永刚说,当地农村的学校先前都没有食堂,为落实4块钱的“免费午餐”,在68个学校全部建食堂、配设备、招员工花费更大,由此产生的管理成本势必影响农村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也不利于资金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由此看来,宁夏红寺堡区探索的由企业加工和配送、教育和相关部门监督管理确是个可行的办法,可也不能让企业完全承担社会责任,没有相应的利润空间。况且,“免费午餐”针对的贫困地区地方财力相当有限,让地方长时间拿出相当数额的资金补贴免费午餐加工、配送成本,必然会造成新的地方财政负担。
“再有5毛钱,我们监管起来腰杆就直起来了。”蒋永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让4块钱的餐费完全落实到学生碗里,如果每生每餐能配套5毛钱的午餐加工和配送费用,企业就能维持基本运转,监管部门前去监管也就更有底气了。
红寺堡区正在想办法给免费午餐供应企业输血,依托“免费午餐”工程拓展上下游产业,培育新的创收渠道。蒋永刚希望这些项目尽快实施,并产生实际作用,同时也希望从国家制度层面对此情况给予更多考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