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话剧】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压抑了130分钟的情绪,终于在最后一刻彻底释放。
话剧《茶馆》的结尾,漫天飞舞的纸钱中,3个白发苍苍的男人凄惨地叫着、笑着,仿佛要把一辈子的苦难和委屈一股脑儿发泄出来。
正人君子常四爷,曾因一句“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了”而身陷囹圄;资本家秦仲义,一心致力于实业救国,到头来工厂却被打为逆产;掌柜的王利发,一辈子苦心经营的茶馆却不得不面临被流氓特务霸占的窘境。于是那晚,3个风烛残年的落魄老人,在那间最最熟悉的茶馆里,按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用捡来的纸钱祭奠自己。
一辈子的克制、忍让,在离别前的一刻,终于都可以放下了。他们用一种从未有过的、最张扬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告别。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一个多月前去世的外婆。
外婆出身于旧上海大户人家,年轻时在教会学校受到的严格教育给她这辈子打下了冷色的基调——谦虚谨慎,彬彬有礼,自尊心极强,始终与别人保持着安全而礼貌的距离。
不过于我,这并不是一个祖辈的理想姿态。有段时间我特别羡慕身边的小伙伴们,哪怕他们的奶奶或者姥姥的文化水平仅仅是小学毕业,但那种亲人间的与生俱来的亲昵、宠爱、温暖、惦念,我似乎从未从外婆身上得到过。
她会在我得意洋洋地炫耀某项技能时,一脸严肃地纠正:不要说“我教你”,而应该说“我告诉你”。她始终拒绝别人搀扶,即便是拄着拐杖,即便是步履蹒跚,如果谁胆敢碰她一下,她一定会一下子把胳膊甩开:“你走你的,我在后面跟着。”尽管朝夕相处了20年,我甚至想不起哪怕一次,像平常人家那样,她拉着我的手,满脸慈祥。
正如《茶馆》中的3个老男人一样,外婆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逻辑里,兢兢业业,不计得失。但我始终觉得她这辈子活得太压抑,或者说,太憋屈。
再后来,她因为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被送进养老院。
最后一次去看外婆,她已经卧床不起,连谁是谁都不大分得清。她看着我,什么话都没说,只是伸出右手。我有些不习惯,但还是把自己的手递给她,轻轻握住。“手这么凉。”她忽然开口说了这么一句,紧接着,拉着我的手往被子里塞,“进来焐焐。”
一股从未感受过的暖意让我眼眶发湿。长久以来,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和外婆建立了情感上的连结。对她这样一个过分好强的、有着坚硬外壳的人来说,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终于可以卸下戴了90多年的面具,用最陌生却是最柔软的方式,向身边的亲人、向这个世界告别。
或许人都是这样,在死亡这个最大的绝望面前,反而会鼓起更大的勇气,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出看上去不那么符合逻辑的举动。
临走的时候,外婆还是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我看到了她眼睛里的依依不舍,看到了信任、眷恋和依赖——而这些,正是亲情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回来吃饭。”这是外婆最后留给我的一句话。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自己心里所有的怨都不见了。
压抑了20年的情绪,终于在这一刻彻底释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