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焦康伟 侯国杰)根据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以下简称“边防学院”)于2011年7月,在原西安陆军学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成为全军唯一一所培养边防人才的专业任职教育院校。这一调整,结束了我军分散式、搭车式、随机式、师傅带徒弟式培养边防人才的历史,开创了边防人才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的新纪元。
4月6日,边防学院迎来74名全军首批边防专业营以下现职干部学员,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为期45天的边防基础理论、边境管控技能与指挥等科目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军队院校教育转型是一个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从一所从事70多年陆军教育的学院,转向为边防专业任职教育的学院,其中的不易可以想象。
从边防学学科建设角度看,边防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学科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和完善,加之我国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防线上的数以万计的边防干部,一直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该院必须担负起培养边防人才的重任。而转型则意味着多年来形成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转型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修补和编制人员的简单加减,而是办学理念、学科体系和师资培养等全方位的‘蜕变’。”这是该院党委“一班人”的共识。
基于这样的共识,该院在设计学科体系建设时,首先把触角伸向全军的边防部队。
2011年7月下旬,该院组织起由20多名院部领导、机关人员和教员组成的调研小组,怀揣着调研课题,分赴东北、西北、西南3个方向的边防部队,进行调研。一个月的调研活动,3万余公里的行程,37个边防哨卡的驻守,两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不仅获取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给正在蹒跚起步的该院带来了巨大动力。
随后,该院先后9次邀请边防系统的领导和专家来院讲授边防知识。2011年9月,又邀请总部机关、国防大学等7个单位的全军边防专业的“行家里手”来到该院,与该院教学科研人员一道,共同研究和确定边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边防学科专业的基本架构等内容。今年3月4日,该院再一次邀请19名来自全军边防系统的领导,对之前制定的学科体系建设方案进行再研究。
调整改革后的边防学院,撤销了语言等3个教研室,将原来的8个教研室按照专业需求重新整合,新设边境管控、边防装备等5个贴近边防部队需求的教研室,拓展8个现有教研室的职能;增设了边境封控、防卫作战、联防和会谈会晤等29门实践性教学内容,优化11个任职培训专业;编印《转型中的军事理论》等6本边防专业教材、讲义,引进《边防概论》等优秀统编教材,建设边防学科专业网站,制定边防干部等5类人才培养目标;初步确定改造和新建边境信息化管控、边防指挥训练等11个实验室、专修室,构建边防勤务训练场和边防连作战模拟阵地,改建边境防卫作战训练演习场。
教育转型,人才是关键。
该院对教员队伍的任职经历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教员具有边防任职经历。这也就意味着,这次教育转型,对于许多教员而言是初次尝试,他们都成了边防专业的新教员。
“客观上讲,许多教员从院校毕业直接到院校任教,没有边防岗位任职经验;主观上讲,虽有教员赴部队代职,但代职的范围缺少边防一线。”院党委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他们针对广大教员边防知识普遍缺乏的实际,为每人发放了《边防基本知识问答》等6本近200万字的学习资料;组织开展学边防理论知识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为内容的“两学三研究”业务集训活动;同时,积极发挥老边防、老专家、老教授的自身优势,采取传、帮、带等方法,促进教员的知识水平和授课技巧的提升。
为了弥补现有教学力量不足的实际,他们还创新教员来源渠道,从全军聘任了14名长期从事边防作战训练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和领导担任“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围绕边防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授课。并着眼边防教学需要,从全军遴选12名任职经历丰富、能力素质全面的边防教员,充实到教学一线。
边防部队不仅是院校教学资源的“富矿”,也是教员提升任职能力的“基地”。该院先后两次组织教员带任务、带课题、带问题,赴东北、西北、西南3个方向的边防部队现地备课。备课期间,该院要求每名教员“熟悉一块阵地、带回一批资料、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个报告、汇报一次收获”,使得“一人备课,多人受益”。
为了不辜负“做边防人才的摇篮”这一期待,边防学院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