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带着父母去上学

本报记者 李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17日   11 版)

    核心提示

    在孩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家长们不得不在“改变老师不敢想和不管孩子做不到”之间纠结。

    心理教育专家不赞成家长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老师,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夹在中间的孩子谁的主也做不了,可任何一方的行为后果最后都要落到他身上。家长和老师在理念或是教育方式上针尖对麦芒,只能让双方交流不畅,关系恶化,让尚未成年、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更加无所适从,更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非要把家长和老师的相处看作一场角力的话,作为夹在中间的孩子,最想看到的不是哪一方的输赢,而是双方能相安无事。

    上学的是孩子,受煎熬的是家长。

    自打女儿上了小学,王女士就有了这样的感受,每天接收老师的短信,时不时地被老师数落,监督女儿做作业,跟女儿一起上钢琴课,参加各种需要家长出席的班级活动,不堪其累,不胜其烦。

    即使是在家庭内部,怎么教育孩子都会有不同意见,如果说这种冲突可以内部“调解”,那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冲突主体就变成了学校和家庭。而这个外部矛盾的调和过程,对孩子来说是塑形,对家长而言却像整容。

    “步入校园之后,孩子和家长都面临调整自己适应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室研修员朱虹说,我们可以批评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之处,可以批评奥数班、占坑班,包括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怪异行为”,并且,可以抱着希望等它有所改善。但现实一点讲,家长们更需要顺应形势,用积极努力的心态,帮助孩子转化挫折和打击,引导他们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展现更好的自己。

    这个过程也是家长“回炉”修炼心智的过程。

    不妨把数落看作一种分担

    至今,班主任那通儿“劈头盖脸”的数落还让王女士心有余悸。

    刚上小学的女儿对课堂纪律还没有概念,所以,当小姑娘觉得累的时候,自顾自地站起来在教室里走了走。老师很生气,当时就批评了她,放学的时候,老师意犹未尽地把王女士狠狠说了一顿。

    “我觉得难堪极了,这个年纪被人这么不留情面地当众教育,实在是难受极了。”王女士说她当时脸上火辣辣的,“除了听着,还是听着,根本不敢辩解。”

    没过几天,王女士又被老师耳提面命了一番,这次还是因为课堂纪律。小姑娘满心期待的体育课被老师改成了英语课,于是,她又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这次被老师罚站了半节课。

    “说实话,我觉得这事没老师说得那么严重。”王女士说,她还在过渡期,“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习惯的,哪里像老师说的自律性差、屡教不改。”退一步说,“老师怪家长有点说不过去,发生在课堂上的事,老师难道管不了吗?我们跟孩子谈,只能务虚地谈,远没有老师的话管用。”

    而在老师看来,孩子不守规矩与之前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双方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但从内心来说,他们想的都是对方如果能更积极一点,或许孩子就能变得更好。”

    “很多来咨询的家长都讲过类似的经历,感到不满,觉得委屈,继而抱怨。”朱虹说,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焦虑”。以北京为例,很多名校都是大班制,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孩子身后都是殷殷心切的父母,“孩子但凡差一点儿,老师们都觉得承担不起责任,这种数落其实是急切地希望家长能够跟他们一起分担。”

    在磨合中了解对方的需要

    张女士的儿子带回家的作业是一份考卷,老师要求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家长还要阅卷打分。这份卷子,张女士给儿子打了76分。

    没想到,老师看到以后很不满意,理由是,“做得不好,得这么低的分数,家长怎么能给签字呢?”

    老师的反馈让张女士不解,她跟同事抱怨,“如果我是文盲呢?是不是我的孩子就不用上学了!”

    “这些年一直在提倡‘家校合作,形成合力’,老师和家长谁也离不开谁。”朱虹说,老师和家长是共同体,都有责任,但具体怎么区分,却是没法条分缕析的。

    在朱虹看来,他们相处的过程“就像谈恋爱一样”。家长不给力,老师着急;老师一松手,家长就无所适从。双方都是在磨合中了解对方的需要,其间或许会有冲突会有摩擦,“但这也是为了不断确认对方的态度——他不会放弃吧?”朱虹说,如同恋爱中的人喜欢问“你爱我吗”一样,尽管明知谁都不会松劲儿,可还是想通过说些话、做些事来确认这一点,都希望对方能更有责任心、更负责。

    因此,不妨就像恋人一样让对方放心吧。朱虹说,他们需要互相支持,家长更深入、更积极地参与到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中去,而老师也会确认家长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态度,双方慢慢形成良性的互动。

    发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无益

    只是,在这场恋爱里,是浓情蜜意还是别别扭扭,孩子才是承受结果的那一个。

    徐女士的儿子在读二年级,周一,学校安排每个班都拍了合影。照片每张5元,老师让大家第二天交上来。

    “我送他到学校的时候,急着上班,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徐女士说,钱是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才交的,可是,这显然已经晚了。

    一路上,小男孩情绪非常低落,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我们小组就我没交,老师给每个人都扣了一个小星星。”最糟糕的是,老师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你们恨不恨他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恨!”

    徐女士为此自责不已,赶紧安慰儿子说:“这是妈妈的错,不怪你。”可是,儿子的回答让她无言以对——“那老师为什么罚我们呢?”

    “我没法跟孩子说,老师这件事做错了。”徐女士虽然恼火,但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我担心他会因此不喜欢或者不信任这个老师,以后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有的时候,家长的负面情绪可能不仅仅来自孩子的遭遇,也会受到当时自己心态的影响——要么是那天工作不顺利,要么就是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上学时的相似遭遇,“在这种状态下,就特别容易鲁莽、偏颇地处理孩子的事情。”

    朱虹不赞成家长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老师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夹在中间的孩子谁的主也做不了,可任何一方的行为后果最后都要落到他身上。家长和老师在理念或是教育方式上针尖对麦芒,只能让双方交流不畅,关系恶化,让尚未成年、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更加无所适从,更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非要把家长和老师的相处看作一场角力的话,作为夹在中间的孩子,最想看到的不是哪一方的输赢,而是双方能相安无事。

    修炼心智正面引导才是智慧的家长

    放假前最后一天,王女士去学校办事,出来的时候她特意去了女儿的教室,正看到老师在跟同学们合影。等女儿回家,她随口问照片照得怎么样。结果,女儿没好气地回答,老师只跟考满分的同学合影,“我英语成绩还差两分呢。”

    尽管王女士觉得两分之差无所谓,可她却没有勇气跟老师面对面地沟通此事。

    “我不知道谈过之后的效果究竟怎样。”她说,可能会改善,也可能会更糟,“万一出现第二种情况,那还不如不谈呢。”王女士的担心基本上是家长们私下交流时的共识,“都担心会让老师觉得这家长是个刺儿头,进而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

    朱虹说,虽然不少家长不惜托关系花巨资把孩子送进名校,但好学校不等于“好”老师,谁也无法预料孩子会碰上什么性格的老师,谁也不敢保证所有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好恶。”

    于是,在孩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家长们不得不在“改变老师不敢想和不管孩子做不到”之间纠结。

    “家长们首先要明白,不可能事事皆如我所愿,总会有不利的方面,但肯定也不会是全部。”朱虹说,与强求孩子适应老师相比,家长们更应该做的是跟孩子分享他遭遇挫折时的感受,找出事情积极的一面,整理出其中可控和不可控的环节和因素,引导孩子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让他们看到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成长”。如果不帮孩子做积极正面的情绪转化,而是给孩子增加消极负面的感受,日积月累,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可是很多时候,家长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太能迅速地把情绪反应和实际情况区分开的。“可以先去做点别的,冷静之后再想该怎么办。”朱虹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需要不断地调整变化,一边探索反思,一边修炼心智,“孩子不同,父母各异,谁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子良方。”

分享到:
万花筒
带着父母去上学
逐渐养成爱的能力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预知
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