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马哥7月就要大学毕业了,他已经找好了一份自己喜欢并且令人尊敬的工作。看着年轻的妈妈们日夜担忧,我不禁长舒一口气:为孩子教育的焦虑,总算基本结束了!我当年既做过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执著地保障孩子的快乐、创造性,也加入过应试培训的洪流,帮助孩子考上一类大学。我想,年轻父母们听了我这些年的教训和收获,也许就没那么焦虑了。
开始,我和大多妈妈一样,为孩子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兴趣班焦虑。有些不同的,是那时我们更加辛苦,因为没有私家车,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但是,辛苦并不总能和收获成正比。每个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记得我犯的第一个教育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孩子送进在大班教授小学知识的幼儿园。因为,那时我认同正统的教育理念——什么年纪学什么知识,汉语拼音和算术应该是小学的课程,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上学的时候再学就没有新鲜感了,在课堂上就会觉得无聊,不利于孩子适应学校新生活。但是,事实教育了我,因为要学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小马哥在一年级没有成为班里的尖子生。
我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尽早送小马哥上奥数班,尽管我和奥数班的老师关系不错。我当时的教育理念是奥数班应专给数学特长生开的,小马哥并非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多点时间给他快乐就好。但是,由于比上过奥数班的孩子少了大量运算和解难题的训练,小马哥在十几年的学生时代里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给数学课。面对数学,他始终缺乏足够的自信,很少能感受到学习其他科目时的快乐!
我的第三个教育“错误”,是很少带小马哥上课外兴趣班,我们只坚持学习了7年的电子琴(因为兴趣班离家很近,我只想给孩子一定的音乐熏陶),其他的兴趣班上得少,持续时间也短。以至于小马哥在整个小学阶段经常因为缺乏考试训练,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答卷。
我的第四个教育“错误”,是给孩子选择小学时,没有选择当时有条件进入的市重点小学,而是将他送进一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教师主体的学校。我怕那种管手管脚、严格教育的好学校不适合刚刚进入校园、好动的小马哥自由之天性,而这样年轻的老师群体也许更具有宽容和自由的精神。这个决定直接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孩子的基础知识有些地方不够扎实。小马哥的成绩很少是99分或100分,小马哥自由不羁的思维经常在考试中给出不符合规范的答案!
我的这一系列“错误”虽然让孩子的成长状态是比较自由、自信的,孩子小学阶段的生活是快乐的——他思维不拘泥于定势,自学能力很强,好读书,身体素质好,对电脑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超出多数同龄人,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演讲才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认可小马哥的领悟力和知识面。但关键问题发生了,在小升初时,我拿不出各种证书和1~6年级都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生活在焦虑甚至怀疑中。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拿孩子的一生作为正确教育理念的赌注?我是否值得?
思考再三我终于明白了,我无力改变社会规则!中国青年报曾经不止一次地掀起过抵制奥数教育的行动,也不止一次地得到过教育部的支持,不止一次地下文件关闭了奥校,但是,很快,一切又恢复了常态!
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奥数或英语考级,而是因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那么多。奥数、英语、钢琴、科技项目竞赛……这些科目再加上权力或金钱,不过就是一个个粗细不同的筛子,哪一种能把人数筛到适合,就必须用。
我投降了!即使是有限度的投降。
我终于设法把孩子送进了一所一流初中,让他进入到“正常”的日复一日的考试、排名,再考试、再排名的煎熬中,我希望他在中学的6年里练就别人用12年时间积累出来的应考能力。让他有资格跨入一类大学的门槛。事实也使我开始相信:应考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尤其是在我们13亿人口的祖国,它依然十分必要!而且,考试也是目前相对更加公平的筛选方式。
十几年过去。回头再看,我的教育实践或许有“错误”,当然也有值得骄傲之处。在我们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的时候,我依然尽力让小马哥感觉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学习上鼓励、引导、不强迫、不虚荣、不攀比(虽然你有时会为此非常焦虑,感觉失望或丢脸)!与他一起寻找学习新知识的乐趣;生活上给予他充分自由的空间,打球、玩游戏、上网、交友全不禁止,训练他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自律的能力。
这种快乐和自由教育的最大好处就是,当孩子离开你的羽翼自己单飞的时候,他能够自信、自律,行动有目的,他依然有兴趣继续学习。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所长所短,虽然学校教育都大同小异,但孩子不是批量生产的标准零件,他(她)可能在某个阶段、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出色,但也必然在某个阶段和某个方面技不如人。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在所有项目上都超越别人,因为我们也难以做到。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孩子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把自己的所长发挥到最好,能够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强求的人生,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