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浪潮集团自主研发的PB(1PB=1000TB,1TB=1000GB)级高性能海量存储系统通过了国家验收,一举打破国外厂商长期以来在高端存储系统方面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
浪潮集团成为继EMC、IBM和日立之后,第四家能够自主研制海量存储系统的企业,这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而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国家服务器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恩东说,作为一家地地道道的山东企业,浪潮总给外界一种不擅于推销自己的印象,“不爱说话,不玩花样”,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他甚至觉得,“几十年过去了,浪潮能活下来已经十分不易”。
这话不假,在中国IT业发展史上,长城、浪潮、东海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三大主导品牌,巅峰之时三大品牌的国产PC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75%之高,被业内称为“老三家”。不过,在这个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行业,今天还留在IT业第一梯队的只剩下浪潮。
“我们就是认准了实干和创新。”面对记者关于生存之道的提问,王恩东想了想,总结道。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通常会告诉前来取经的同行:“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创新就没有浪潮。浪潮的创新是双驱动,一靠技术原动力,二靠市场牵引力。”分管服务器和存储业务的王恩东则说得则更加直白:“我们公司里‘压榨’员工最厉害的就是技术研发部门,鼓励研发人员奋斗再奋斗。”
浪潮研发办公间里随处可见的一些躺椅,就是这种“压榨”的最好见证。在浪潮的研发部门,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研发大楼的灯光经常是彻夜通明,而这些躺椅是给加班加点的研发人员休息用的。
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浪潮的研发工作多数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模块不兼容,系统不稳定,电脑经常出现反应慢、死机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开发人员就用排除法一个个排除甚至返工找原因。为了提高效率,开发人员只能从时间里提效率,向时间要效益,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加班的不眠之夜。
王恩东数不清浪潮到底有多少把这样的躺椅,“它不是简单的加班文化,而是浪潮敢于面对挑战、解决困难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此次海量存储的一个关键技术突破过程中,浪潮研发部总经理文中领就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宾馆中度过了3个月,“大家在那种没有事务性工作干扰的环境下,都鼓足劲儿讨论、讨论再讨论,接着很快就能将想法付诸开发。”
对研发人员的这种“压榨”需要相应的激励,不少企业就是由于太过抠门,或是无力支付科研经费而丧失了对前沿技术的发掘,乃至错过了未来的整个市场。王恩东深谙这一道理:浪潮研发投入除了年度立项投入充足的预算外,对于随时发生评估通过的创新项目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连续多年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据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业务收入的4.8%。
在浪潮的每一个产业园区,随处可见优秀员工墙,与之相对的是一面面专利墙,上面记载了许多浪潮人的发明。王恩东实施了“技术—专利—标准”梯次攀登的知识产权发展目标,要求将创新技术变成产品,由产品申请专利,最终争取成为国家标准,在行业内掌握话语权。近两年,浪潮每年申请专利三四百项,其中70%以上是发明专利。
“激发员工研发的积极性,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一步。”王恩东表示,员工不创新,企业就活不下去;企业不激励,员工就难有创新的动力,而浪潮的“躺椅文化”正是这一创新动力最实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