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年,共青团留下这样一组数字:
——在全国建立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3800多个,派生基层团组织1.8万多个,基本实现对外出务工青年重点流出、流入区域的覆盖。
——累计在非公经济组织中推动建立团组织31.9万个,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3.4万个,新建团数成倍增长;共联系团员840多万人。
——推动全国90%以上的乡镇、街道完成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增加兼职团干部近40万人,其中每个乡镇街道团委增加10名左右的兼职团干。
——累计派出3600多名地市级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5000多名高校团干部分批、接续到县级团委驻点帮助工作;团中央连续4年募集社会资金为中西部地区每个县级团委每年提供3万元经费支持。
数字似乎是枯燥的,但支撑数字的是责任、创新、坚韧……
团的十六大以来,共青团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重要目标要求,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团的“生命力工程”,以最大决心、最大力度,坚持有韧劲、有创新地持续深入推进,团的基层组织覆盖有效扩大、焕发出新的活力。
驻外团组织:运用乡情纽带开辟联系新生代农民工新路径
当前,在我国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因为自身流动性强等因素,成为进行组织化梳理的新课题。
2010年以来,团中央抓住乡情纽带,探索创新出一种联系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型团建模式,按照“建组织以流出地为主、流入地配合,发挥组织作用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原则,全面推进驻外团工委建设,有效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联系和组织覆盖。
各驻外团组织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就业创业、子女成长、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吸引凝聚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
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新生代农民工达1500万人之多,仅在北京务工的豫籍青年就达60多万人。河南驻京团工委热心为他们提供夜校培训、交流交友、亲情沟通、权益维护等帮助。每逢春节,团工委通过联系火车专列、集体订票和赠送共青团大礼包等形式,积极帮助在京务工青年返乡。
团陕西省委借助北京秦腔青年研习社建立驻京团工委,每周日在通州区西海子公园进行秦腔排练和演出,吸引了一大批陕西在京务工青年。四川驻江苏团工委定期把江苏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发回四川,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就业帮助。湖南驻广东团工委开展“新市民、新能力、新发展”教育培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城市生活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新生代农民工集中流入地团组织,将其他省份驻本地团工委纳入自身工作体系,在政策、项目、经费、培训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流出地、流入地团组织的有效配合,促进了驻外团组织的健康发展。
非公企业团建:找准结合点,融入青年广泛聚集的新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是青年大量聚集的新领域,也是团建较薄弱的领域。对于不少非公企业而言,团组织是个新鲜事物,起初并不欢迎。团组织要在非公企业建得起、立得住、有活力,就必须找准团的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生产经营功能、青年普遍需求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做到企业支持、青年欢迎。
在深入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团中央提出抓住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辅助企业增强内在凝聚力等6大工作切入点,围绕借助党建工作格局和工作成果推进非公团建、依托企业总部推动分支机构团建等10多条具体工作路径积极推进该领域的团建。通过培训、编发工作手册、工作案例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公企业新建团组织围绕思想性、技能性、文化娱乐性等方面开展工作,日益受到企业和青年职工的信赖欢迎。
湖北辉创重型工程有限公司团委成立后,开展丰富的交流、文化活动,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了员工的流失率。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这相当于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深圳腾邦集团团总支通过开展“奋斗改变命运”专题活动,帮助青年职工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信念。
各地团组织还积极将各类青年自组织、青年兴趣组织等纳入联系、服务和引导的范围,加快构建以共青团为枢纽的青年组织体系。团大庆市委通过“联系、联合、联动”三步走,与564家青年自组织建立稳定联系,其中32家成立团组织,开展活动260余次。今年4月下旬,为庆祝建团90周年,大庆市车友会团工委在城市广场摆上巨幅团旗,组织34辆红色轿车排成“大庆”字样,并拍摄成微视频在网上传播。这些组织载体的创新,使得联系、覆盖青年的平台更加多样化,成为在传统层级化组织载体基础上对青年进行组织覆盖、组织化梳理的新形式。
创新乡镇街道组织格局:由“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
今年,山东省夏津县香赵庄镇的青年发现,镇里团的工作活跃起来:以前一年只有很少的活动,现在不到半年就搞了10多项;以前团的活动内容单一,现在有读书交流、农业培训、创业讲堂、技能比武,丰富实用。这些变化源于共青团大力推进的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工作。
过去乡镇、街道团组织功能弱的现象较普遍:工作力量薄弱,一个团委书记身兼数职,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的工作;工作资源匮乏,普遍缺乏经费、阵地等支持条件;工作活力不足,一年也开展不了几次活动。
破解难题,路在何方?团中央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向编制外、体制外整合资源,采取编制内外相结合、体制内外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扩充和壮大乡镇、街道一级团委班子,广泛吸纳热爱团的工作的各方面优秀青年成为兼职团干部。
从2009年6月起,在党委组织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共青团经过两轮试点,在全团推开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如今,全国90%以上的乡镇街道完成这项创新,一大批青年能人、青年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信用社信贷员等担任乡镇街道团委的副书记或委员,实现充实工作力量、拓宽联系青年渠道、丰富工作资源的目标。
格局一变气象新。新的乡镇、街道团委由“单枪匹马”实现“团队作战”,各委员结合各自职业、特长和资源优势进行分工协作,显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陕西省洛川县京兆乡团委委员高洁在自己所在的苹果营销合作社推动建起团支部;团委委员、创业榜样郝生辉集资建果库,为当地果农解决了苹果冷藏难题。江苏省大丰市西团镇团委兼职副书记、派出所民警吴志鑫摸排全镇外出务工团员青年,推动建立驻外团工委;来自非公企业的兼职副书记周飞组建起覆盖全镇机械铸造企业的行业团总支,并推荐91名团员青年带薪实习。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八里甸子镇兼职团委副书记、农信社信贷员张莹负责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开展金融知识讲座,评定青年信用示范户,为创业青年发放小额贷款20多笔、共70多万元。
强化学校共青团职能: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用
学校共青团在团的建设和工作中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面对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和青年学生思想、需求的新变化,团中央为中学、中职、大学共青团进一步明确职能、创造条件、设计载体,推动学校共青团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重要时期。2011年,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出台多年来第一份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召开有7万多人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对中学共青团提出围绕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开始培养综合素质、逐步养成良好品德、初步形成理想信念四个层次的育人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注重与学科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探索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注重碎片化、分散化的活动方式。
在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2009年,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对中职学校共青团提出围绕帮助学生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掌握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树立理想信念四个层级的发展目标开展工作,并明确把团的建设和工作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体系。北京市商业学校团委结合贯彻《意见》,开展“职业文明风采”竞赛、“校园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帮助青年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奋斗精神,又增强了团组织的感召力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呈现不断巩固和活跃的态势。团中央提出高校共青团围绕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拥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设计工作,特别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系列竞赛等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实施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以“永远跟党走”、“我爱我的祖国”、“信心·青春·使命”等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支教扶贫等实践活动,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强使命、坚定信念。
三管齐下激活力:制度安排、工作内容设计、干部队伍建设
抓基层就要坚持抓工作活力与抓组织建设并重:工作活力以组织建设为前提,组织建设靠工作活力来支撑。团中央提出突出抓好制度安排、工作内容设计、干部队伍建设三个关键环节,为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基层组织持久活力。
在制度安排上,团中央联合中组部积极推动党建带团建制度的有效落实。各地各系统贯彻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精神,22个省(区、市)和解放军、中央金融系统已下发党建带团建具体实施文件,把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纳入党建的总体规划和考核范畴;已有6个省份对共青团工作经费保障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在工作内容设计上,团中央分领域深入研究、总结梳理基层团组织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类基层团组织的主要任务,并设计出供基层选择的工作菜单。如,在农村,提出以农村青年不甘于现状、渴望致富发展为根本动力,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来开展工作;在社区,提出要围绕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和互助性等功能开展工作;等等。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团中央教育引导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按照党对青年干部成长的要求,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加强学习、扎实工作、攻坚克难、锻炼作风。全团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8000余期,培训团干部80余万人次。团中央直接举办了全国地市团委书记、县级团委书记、各省驻京团工委书记等重点班次,其中仅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等方式直接培训基层团干部就超过40万人次。
一系列新的工作机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团组织持续有效运转、焕发工作活力创造出崭新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全团支持基层: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集中
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工作资源、工作力量向基层倾斜,如今已成为全团的共识和积极行动。2008年以来,团中央募集社会资金,连续4年每年向中西部地区和部分东部地区的2200多个县级团委各支持不少于3万元的工作经费,累计支持2.43亿元。在支持县级团委的基础上,今年团中央正增加筹集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团委,把共青团面向基层的“桥头堡”进一步向乡镇一级大力推进。
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为对基层加强工作指导,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全团分四批共选派2890名地市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到全国2828个县级团委驻点工作,每批派驻半年。今年2月起,全团又启动第二轮驻点工作,首批714名干部已赴县级团委开展工作。其间,全团还累计选派5000多名高校团干部、6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分批、接续到县级团委工作。
按照团中央提出的“了解情况、介绍经验、探索创新、推动工作、锻炼干部”的要求,一批批机关驻点干部、高校挂职干部传思路、教方法、引资源、克难题,真心融在基层、真诚服务基层。
团四川省宜宾市委派驻南溪县的干部廖于燕,针对当地乡镇小企业多而散的特点,建议团县委推行团组织区域共建制度,采取“以大带小”的形式,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动”,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团福建省委派驻福州市台江区的干部陈训明,通过推动当地团委探索“总部建团”、“辐射建团”、“行业建团”、“楼寓建团”等多个团建新模式,有效扩大了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吴奇凌,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这个贫困县教育的窘困令他深受触动。他跑乡镇、访学校,将拍摄的视频、照片和整理出的亟待援助的项目,通过网络展示寻求帮助,很快得到反馈:一位企业家表示愿来凤冈县投资教育、一家企业捐助10万元帮助解决饮水难题、许多大学生报名志愿到凤冈县支教。在小吴的带动影响下,运用新媒体成为当地团组织和团干部开展工作的新本领。
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正在探索和创新中得到加强,全团正在朝着“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