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电视剧投资:游戏危险,谨慎靠近

本报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8日   09 版)

    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近3万集,制作完成并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得到发行许可证的剧集有469部、14942集。而每年能够进入电视台黄金档的电视剧不超过6000集,至少有8000集电视剧不是无法播出,就是只能在非黄金档偶尔露露脸。中国每年投给电视剧的资金高达50亿元,但创造出的产值远不足一半。

    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一套22:30时段忽然“变脸”,原来每晚两集联播的电视剧一夜之间蒸发,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体现主流价值的纪录片,还有崔永元首次主持的高智商娱乐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次改版意味着,每年数千集瞄准这一时段制作的电视剧,将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他出口。

    对电视剧业界而言,这一消息无疑雪上加霜。早在4月初,2012年首都春季电视节目推介会就已经给了一些电视剧制作人当头一棒。近两年买剧一掷千金的视频网站不再出手阔绰,而本来就很挑剔的电视台购剧也越发谨慎,大量成片卖不出去——2012年的电视剧市场,熊市已经没有多少悬念。

    被逼到墙角的电视剧投资人,比比皆是

    不久前,浙江一影视公司陈姓老板因无力偿还投资电视剧欠下的数千万元债务而自杀。后经证实,该老板投资的第一部戏是由黄圣依、朱孝天、杨子主演的《没有承诺的爱》,公司砸了1400万元下去,但最后发现剧本居然是克隆了一部韩剧,所有资金全部打了水漂。

    “一部戏通常会经历剧本筹备、拍摄、后制、发行宣传4个阶段,但据我了解,这部戏只完成了两个阶段。陈某完全是以外行人身份涉足影视圈,甚至连必要的宣传手段都不太清楚。”杨子说。

    被中国速食电视剧“毒”死的,还有曾因创作歌曲《血染的风采》而走红的歌坛传奇人物苏越。在中国流行乐坛才气逼人的苏越,进了影视圈却成了个彻底的“菜鸟”,耗资5000多万元连投几部大戏,最后却一多半亏损,欠下巨额债务的苏越,最终被判无期徒刑。

    圈内几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被导演郑晓龙用在热播剧《我是老板》中。2004年前后,曾经制作过《风声鹤唳》、《垂直打击》等剧的制片人王某携亿元巨款潜逃。此人也是半路出家,入行后为融资拍片,曾承诺每年25%的高息向朋友和某些公司借钱,并玩过“一女多嫁”,同时收多家电视台的购片款,如此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仍难以偿还高息贷款,窟窿越来越大,最终于2004年春节谎称出国旅游携款潜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古装剧很火,很多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某地产商眼馋,就去投拍古装剧。但因完全不懂门道,导演、演员、编剧、拍摄档期、制作、发行等一条龙服务都打包给专业公司,结果预算内每集30万元的剧集,被专业公司以“拍摄档期延长、制作需增加特技、发行公关费不足”等借口忽悠到每集80万元。停拍,意味着未完成制作就无法收回前期成本;继续拍摄,就可能要投入更多资金……像这样被逼到墙角的投资人,比比皆是。

    毫无疑问,目前的中国是“电视剧第一生产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近3万集,制作完成并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得到发行许可证的剧集有469部、14942集。而每年能够进入电视台黄金档的电视剧不超过6000集,至少有8000集电视剧不是无法播出,就是只能在非黄金档偶尔露露脸,这也意味着,这些剧集的投资打了水漂。

    既然那么多电视剧都成赔钱买卖,为何人们还跃跃欲试?

    投资电视剧比投资房地产回报快

    投资电视剧,门槛之低众所周知。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一般20集左右的电视剧其拍摄成本大约在千万元左右,室内情景剧200万元就可以搞定。而且,投资电视剧一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二不需要养专业队伍,只要找个好剧本,拉几个大牌演员,拍出来卖给电视台就能领到钱。这样一来,在一些投资者看来,投资电视剧比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期还要快: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拿地到报批,到最后建设、销售至少需要3年,但是投资一部电视剧最多1年,如果有幸能在央视播出,那就一定稳赚。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电视台采购版权均价为120万元~150万元/集,比两年前翻了一番,而热门影视剧的网络版权价格更是从1万元/集飙升到100多万元/集。自广电总局去年10月底下发“限娱令”后,各大电视台都加大2012年定制或者购买独播剧的力度。有消息称,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深圳、东方六大卫视2012年电视剧采购投入预计超30亿元。

    电视台及视频网站频频爆出的这些收购价,强烈刺激着手中握着大把钱的人们。

    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房地产不景气,股市低迷,因此,地产商、煤老板等外行人转做电视剧的不在少数,大量资本进入影视圈淘金,电视剧制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差钱。

    至于这些热钱投资电视剧的目的,一个比一个明确:或是拿出部分宣传费用将企业的经历拍个电视剧,权当投了广告;或是抱着赌徒心理,有枣没枣先搂两竿子再说;还有的干脆就是出于某种目的想捧红某个演员。

    热钱的涌入,表面上把这个行业搞得很热闹,但实际上却让市场变得扭曲。“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是血淋淋的事实,“看起来很美”的影视行业,正露出血腥与残酷。

    首都广播制作业协会会长、导演尤小刚用“虚火”来形容电视剧市场,“上市影视公司需要扩大产量,房地产商、煤老板纷纷投资,各种资金都往这里头扎。但播出机构却屈指可数,产量不过剩才怪。”

    在我国,一个电视频道60%左右的广告利润来自电视剧,可见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依赖程度。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电视剧就处在买方市场。像央视和各大地方卫视经常有突发性节目调整、政策变动等,一些电视剧只能被搁置或取消播出。

    国产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市场领域产业链倒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电视台方面可以花70%的钱买到100%的作品,一旦拖欠剧款,就会导致投资方的资金迟迟无法回笼;另外,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变化以及港台剧、韩剧的冲击等因素,都使得电视剧投资充满变数。过去几年中,已经有包括“涉案警匪”、“婚外恋”、“戏说历史”题材在内的数百部电视剧,由于政策性因素而“胎死腹中”,数以亿计的资金就此白白流失。

    在这样的投资格局中,每部电视剧的投资,都像一场不问输赢的豪赌,而这正是电视剧投资的风险所在。另外,由于正处于从计划色彩浓厚的“事业化”向完全竞争的“市场化”转型,对中国的电视剧生产制作而言,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将影响其投资回报率。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4月12日在《中国电视剧30年盈利模式之变——投资人与买手背后》这一报道中披露了一组数字:近年来,中国每年投给电视剧的资金高达50亿元,但创造出的产值不足17亿元,有一多半的钱不知去向。

    电视剧投资,需要一颗专业的心

    和好莱坞每一个影视项目的确立和决策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不同,国内影视投资,很多情况下都是头脑发热的结果——看到别人拍什么题材赚钱,就决定投什么题材;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额,拍什么戏基本上凭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志或者投资人的个人喜好,演员要改剧本、编剧要定导演、导演要身兼制片人……种种错位频繁上演,以至于“暂停拍摄、导演换人、损失千万”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电视剧购销市场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体系。虽然有各种电视节、博览会等作为一种开放的电视剧交易平台,但在实际购买中,人的因素还在起绝对作用。有影视投资人直言,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来说,绝对是销售渠道决定成败,“靠的就是人脉、关系和渠道”。

    在导演郑晓龙看来,“不专业”是普遍现象。“这个行业进入不需要什么资质,容易造成资本涌入。你有钱可以玩,你拿出一部分财产,为圆艺术梦,为圆明星梦,赔就赔了,不会伤筋动骨;但如果你准备拿出全部家当来赌,还想实实在在做些事情,那就要从一个外行变成内行,否则,你要么是自己玩死,要么是被别人玩死。”

    而随着近几年演员片酬的疯涨,电视剧制作成本一路飙升。大牌明星向来是收视率的保证。但是,现在演员片酬已经占到全剧投资的60%以上,一线演员能达到每集70万元至80万元,而在2008年以前每集30万元已是天价了。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08年单集投资额一般在40万元至50万元,2010年单集投资150万元已经让人感觉是大制作,而2011年,《楚汉传奇》、《曹操》、《武则天秘史》等大剧投资都超亿元,单集成本为200万元至300万元。

    制作成本上去了,电视剧收购价却反而越来越不给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往年电视台常常会根据编剧、导演、演员阵容来预购一部电视剧。但现在,部分电视剧搭了华丽的阵容,制作却不敢恭维,播出前被退货的情况屡屡出现。各大卫视对于预售电视剧的出手越来越谨慎。

    因为没能带来相应的收益,从2011年年底开始,各大视频网站以每3个月翻一番的价码抢剧的风潮也已告一段落。据悉,今年首都春季电视节目推介会成交的视频版权最高价格才75万元一集,还不够2011年《宫》185万元一集的零头。

    “电视剧是智力产品,这部火了,下一部不一定跟着火,就是实力雄厚的影视制作公司对此也不能完全把控。”有影视制作人表示,市场上缺的是精品,但电视剧精品不可能像冰箱、彩电、小商品那样从流水线上产生。从评估剧本有没有市场,到演员和导演团队如何搭配等,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判断,任何一部好作品都离不开“专业”两个字。

本报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08日 09 版

电视剧投资:游戏危险,谨慎靠近
与陈丹青们一起卧谈青春
“如果这个草案通过,中国将无音乐”
“大剧院热”背后是各种生存无奈
北京打造《天安门》
冯远用中国画讲述笔墨尘缘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