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能让童年的理想照进现实,田梅做到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田梅从小的理想,就是像妈妈一样当一名医生。
从上小学起,田梅就一直是个标准的“优等生”。经过10年寒窗,她考入山西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准医生”。
2000年,正在读硕士的田梅到西安参加中日核医学大会,邂逅了后来的博士导师远藤先生。她接受了远藤先生的邀请,远赴日本,参加那一年全英文试题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田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日本国立群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了由日本政府颁发的全额奖学金。
起初,田梅全靠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同学、同事交流,出门时路标上的日文汉字也大多能看懂,语言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障碍。可是慢慢地,田梅开始接触普通日本民众,交流慢慢费劲起来。因为工作和学习安排很紧张,她挤不出时间参加学校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日语课程,只好自学。每天从早到晚尽可能多地听广播、与同事交谈,晚上下班再回去看书。经过半年多努力,田梅已能用日语和别人交谈了。
2006年,田梅应邀前往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和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临床研究员和助理教授。她的刻苦和执著让美国的同事为之叹服。
一次,田梅带领一支30多人的科研队伍,进行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前后3年,每周五下午,大家都要一起工作。研究有时会遇到困难,需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田梅总是以身作则,与大家一起共同作战。
在此后的执教过程中,田梅也始终以温和的方式去对待学生。“我会采取让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去讲一个道理,让他们愿意主动工作。”田梅说,“每个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不管他的身份、年龄。你尊重他们,他们自然也会理解和支持你的工作。”
虽然在国外的工作、生活都很愉快,田梅却总觉得缺点什么。“出了国才发现自己更爱国,每当遇到有人对中国有误解,我总要去给他们解释。”田梅说,“在那里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没有归属感。留下给美国人看病,不如回到自己的祖国服务。”2011年,田梅结束了10余年的“漂泊”,回到祖国怀抱。
有时,田梅也会想念在美国工作时的同事和朋友,但她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她看来,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一定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你才能无怨无悔地为之努力”。
田梅·微寄语
每天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小事,多年以后,就会成大事。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