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来跳去跳资本”应该是每个跳槽人的心愿,但什么样的跳槽才是积累资本的,故事中三个案例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
陈戈、李晓楠和张问有着各自的聪明,对待工作又都踏实、勤奋,所以他们都有良好的工作成绩。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从安身到立命,从学习到独当一面,如果前面的根基没打好,就谈不上后面的发展。所以每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如故事中的一句话,“如果是刚参加工作,那埋头苦干一定是正途,干出成绩才能垒起敲门砖。”所以,他们三人已经为自己的起跳打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什么样的跳槽是积累资本的跳槽。
要知道路怎样走,首先得清楚自己要去哪儿,所以跳槽之前找准目标很重要。有个立志创业的小伙子,在MBA毕业后并未马上创业,而是先考公务员进政府部门工作,5年后辞职进入大型商业企业工作,又过了两年才跳出来创业。这是典型的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有计划的跳槽。
当然,这样的例子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真的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实现。但你至少可以做到的是,觉察自己为什么要跳槽,通过跳槽可以得到什么。前面提到的李晓楠和张问都是别人主动提出,他们才有跳槽的想法,所以他们在思考跳槽时都是先从“不想要什么”开始的,这也是理清自己想要什么的一种方法。但是可以更细致一点,看看他们期待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什么,以及对他们的意义何在,这样的角度可能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或者对跳槽有更大的认同感。
陈戈一开始跳槽的目的看起来很清晰,想要在技术岗位上发展得更好。但经过一番历练后他有所觉悟——“技术可以立身,业务才能处世”,这是很好的经验,也向我们说明,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设立目标又不要被目标局限,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觉察、不断修正才是规划之道。
跳槽之前很多人都会对利弊进行分析,但所谓的“思考清楚”永远是相对的。就三个故事而言,他们本身的工作就很不错,怎么能保证跳了槽会更好,或者现在认为跳槽是最好的提升路径,但世事难料,谁知日后会出什么变故,哪能知道这一时的最好是否就是一世的最好。所以,要选择跳槽时,不仅要思考清楚,还要做好心理准备: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和面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的心态。
很多人可以接受决策之后好的结果,在跳槽时也都是冲着这些优势去的,但从心理上不允许发生负面的情况,一旦现实不如意便会自责、后悔、抱怨连连。所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不是说要去顾虑可能发生的糟糕的情况,而是愿意为自己的追求去承担风险。
如果你还没有为要达到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做好心理准备,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目标目前对你有多重要,值得再思考。也许慢点做决定,不要着急跳槽是更好的选择。另一种情况,如果你可以面对甚至是允许发生“意外”,并且认为这是你追求目标中需要经历的,并相信自己可以面对,那么你会发现是否跳槽是个很容易做的决定。而且,对抱着这样开放心态的人而言,常常能够从任何事件中学习,也许过程未必容易,但是不会错过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任何一场“好戏”,这又何尝不是在积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