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期待“不依”参事与“布衣”政府

林衍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13日   09 版)

    13年来,网名“文侠”的胡全志向政府部门写过30多万字的建议,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新建议直接摆在武汉市市长桌前。

    几天前,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公开选聘3名民间参事的新举尘埃落定。技校教师胡志全、城管队员陈勇、政府科员施岚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新参事,很多市民则称呼他们为“布衣参事”。

    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改革为这场选拔赢得了赞誉:它不仅打破了首聘年龄55岁的年龄下限,还打破了政府参事“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退休高官”的人员结构。

    我则被一些选拔程序上的细节所吸引:评委团里不止有官员,还包括市民、媒体人和学者;笔试、面试全部匿名并由纪委全程监督;而建言设立“布衣参事”的民革成员施平,甚至没能进入面试阶段。

    程序、公开、参与,这些词汇正与这场参事选拔相结合,它的意义是多维度的,而我尤其看重其在民主训练方面的价值。

    参事室副主任向悦曾告知媒体,起初的意见有以下三种:第一,由市长直接来决定人选;第二,仍由单位推荐,几个部门研究;第三,则是公推公选的方法。作为评委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回忆,在决定6进3的过程中,评委们曾发生争论,“开会到晚上10点”。原因是有人想采取更为保险的做法,让统战部门从中选出3人。

    他们最终遵循的原则是: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这足以令人拍手称快,起码,在这场以公众参与为目标的政府行为中,公权力在出发时找到了边界,并尊重了程序。

    其实,参事制度的历史沿革本身便颇具隐喻性。清末民初,参事本是一个官阶。建国后的参事室则兼具统战与咨询的角色。20世纪末,参事的选聘又经历了从看重政治身份到青睐学者的转变,及至今日布衣参事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背后能读到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公权力至少在姿态上越来越惮于自说自话。而更进一步的期许则是,作为政策决定者的政府,有没有勇气迎来事实层面的变革。即不仅允许百姓发声,也允许百姓通过发声的方式,去影响那些改变他们生活的决策与行为。

    这种变革,必须来自于观念上的认同。作为强势的一方,政府应该从心底里尊重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并相信这种尊重所带来的正能量,相信多元利益的充分表达可以、也必将为公共政策注入理性与建设性。

    而如果上述认同成立,则意味着政府愿意以对话者的角色与公众商讨,也意味着政府不仅要有听真话的决心,还要有听坏话的勇气、听错话的雅量。毋庸讳言,这是一种以协商对话为准绳的公共参与训练,其实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日常的民主”。 

    这分期待,当然不止要送给政府。在这场民主训练里,我们对布衣参事可能的作为报以厚望,但更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尽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由此保护公共精神;既保持布衣的本色,也保护“不依”的品质。

    一些见诸报道的信息便与此有关。在当选前,胡全志曾在网上发布《市民参事网上征集建议专用帖》,他写道:“市民参事不是官职,也不是荣誉,只是责任。”而在获颁聘书那天,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曾特意让到一旁,邀请在场的摄影记者为3位参事单独合影。与之对应的还有市长的明确表态,他说,市民参事不仅是建言献策者,更是监督者。

    这些言谈和姿态令人高兴,“不依”的参事与“布衣”的市长,都是公民。

    同样不该忘记的,还有这场选拔中的落榜者。

    27岁的霍成龙是进入最后一轮的参选者中最小的一个,他曾用了4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武汉市民手册》。决定参选的时候,很多人纳闷地问他,“你怎么还想参选参事?”这个年轻人这样回答:“这是社会公共事务,我怎么不能参加?”

    在172个落榜者中,最小的21岁,最大的83岁,90%以上是自荐。我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每天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下班,住着拥挤的房子,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对社会有所期待,对公共生活有所关注。而这些期待与关注,就是公共参与的开始,并最终会成为一种有质量的民主生活的基石。

分享到:
期待“不依”参事与“布衣”政府
望江城南北,惟余茫茫
一箱泡面的“戚继光”打败1200万的“戚继光”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