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确实不妙。千万吨铁矿石堆积在港口,过去这些物件转手就是钞票,如今成了麻烦;今夏不必再为限电停电发愁了,代价是企业减产停产,以及失业和维稳;北京三里河又忙了起来,继续降准降息放水批项目吧,让那些四万亿还是两万亿的议论去捏造并流传吧……
能否有个抓手提振一下士气?比如奥运会,或者欧洲杯。实在不行了,济南亚洲沙滩运动会也聊胜于无,总比都是铁公鸡要好。
奥运会确实是一个抓手,是一个动员令,一切为了奥运,一切服务奥运,一切为奥运让道——于是,一朝奥运上,就把令来行,不管是对项目、投资、土地还是民生,都有了神圣的支配权,议论就浮云去吧。
如今英国经济比中国还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4月底的数据显示,继2011年4季度英国GDP下跌0.3%后,今年一季度GDP进一步收缩0.2%。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更在5月16日发布报告,将2012年英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2%下调至0.8%。
如此,在经济下行期,上天给了英国人一个奥运抓手。但英国人自己却在狐疑,一位内阁大臣问:“在我们尚未从经济困境中恢复之时,举办奥运会是不是个好主意?”《伦敦标准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公开指责,在一个削减开支、裁员的阶段,“为一场国际举重和篮球狂欢,制定夸张奢侈的计划”是“闻所未闻的荒谬”。
虽然劳埃德TSB商务公司预测,伦敦奥运会将为英国带来210亿英镑的收入,英国政府官员也多次宣称奥运会对英国经济有提振作用,但这并不令英国官员轻松,办会的每一笔投入都会受到严苛监督,议员们为此会打破头,休想借奥运之名行刺激经济之实。
相比较,中国人则开放得多,男女老少都会唱《北京欢迎你》。虽然这一二十年不要再惦记奥运这个抓手了,但人家搭台,中国人也会唱戏。
比如欧洲杯,那本是欧洲人的杯,但中国人也为之疯狂。据说,比赛用球、球衣球鞋、喇叭吉祥物等,多有中国产出。这只是疯狂的一丁点,是一丁点商家借欧洲杯小宰老外一道。但更多的是宰自己,有句老话“借刀杀人”,在眼下是各国厂商,包括中国厂商,借刀宰中国人。
每到晚上11点,全国各电视台便开始直播欧洲杯,有收视率便有广告,电视台乐得牙酸。如果在家看球,花生、薯片、鸡爪、啤酒、绿茶是必备,一周要400元。要是和朋友上酒吧,600元连一个桌的最低消费都不够,加上打车或找代驾,人均得三四百元。欧洲杯期间,酒吧营业额多了20%,出租车、外卖也超级忙活儿。据说花露水、电扇、闹钟的销量也明显增加,商家更是借机宣扬电视更新换代。
和中国毫无关系的欧洲杯,为何广受中国人欢迎?那是中国人自己早早把种子种下了。至今,意甲、德甲在央视的转播已经持续近20年,“从娃娃抓起”,培育了大批中国球迷。当时德甲、意甲每年的转播版权费仅一两万美元,几乎白送。而中国足球急功近利,携首次参加世界杯之勇,向央视索要中超联赛高额转播费,两位大佬谈崩了,加之后来揭出的足坛黑腐,于是中国球迷没了自己的中超。
这样,在日本有棒球,在美国有NBA,在欧洲有足球,在印度有板球,在中国,什么是自己的?——只好去追老外。
中国体育是最开放的领域之一,很乐意引进天价球员教练,还有国外经验。比如在美国,NBA选手80%左右来自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美国人是真的热爱体育,大太阳底下满地疯跑,学校也不会为了出几个体育尖子而临时搭起小高炉。
中国也试图学美国人的做法,想引进民间和商业元素进体育,但骨子里仍是举国办赛事,半军事化制造运动员。所以当周洋拿了短道速滑金牌,当李娜在网坛单飞有了成绩,体育官员由衷地发问:你感谢祖国了吗?
赛事和体育尖子被官家承包了,但球迷不会吧?北京亚运会时有外媒说北京百姓不会狂欢,没有活力。谁说的?太伤自尊了,连玩都不会了。看看欧洲杯,以及将要来到的伦敦奥运会,感受一下中国人的活力吧。咱是借刀快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