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6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俄美外交老臣给两国关系“号脉”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5日   04 版)

    6月23日,第十六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落下帷幕。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的大背景下,这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俄罗斯与国内外伙伴签下了总额不菲的合同。这让第三次就任俄总统的普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更让本国记者留意的是,在此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俄美当前关系、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格局的一次“联合会诊”。

    现年83岁的普里马科夫在苏联时期当过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苏联解体后,普里马科夫先后出任过俄对外情报局局长、外交部长和政府总理,被叶利钦称为“始终不渝地在全世界捍卫俄罗斯利益的人”。现年89岁的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被福特总统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也是普京的“座上宾”,普京在此次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还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基辛格。

    这两位耄耋老人在俄罗斯和美国外交界、国际外交界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两人还分别是“俄罗斯与美国:面对未来对话”俄美双方代表团团长。俄美这两位外交老臣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21世纪地缘政治挑战”圆桌会议上就当前国际形势和俄美关系的讨论甚至是激辩让人颇为玩味。

    普里马科夫揭露美国反导阴谋

    基辛格强调,与俄罗斯保持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当今的美国尤其重要。而普里马科夫则认为,目前俄美关系发展进程中仍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普里马科夫对基辛格说:“我们和你们总在寻找共同语言,我们的总统也在不断地寻找共同语言。但双方的交往也只局限在交谈。现在的俄美关系中有很明显和深厚的相互怀疑、猜忌。”

    普里马科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要在全球建立反导系统,而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建立这个体系与进攻性战略武器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或许某些美国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把我们拖入军备竞赛?!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被拖入了军备竞赛。但现在不需要军备竞赛,俄罗斯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

    俄美一齐盯上亚太

    本报记者发现,在这个论坛上,普里马科夫和基辛格都十分关注亚太问题。两人均不约而同地认为,当前世界重点正在转向亚太,而俄美在这一地区应该加强合作,以降低亚太地区一些争端热点和冲突问题的进一步激化。

    普里马科夫称:“关于伊朗研发核武器问题是一个臆想出来的问题。但如果伊朗研发核武器,那将必然很快引发战争。什么是核武器,这是一个可以消灭国家的工具。但中东是一个充满着重叠的地区。在这个地区,无论是伊朗还是以色列都不可能使用核武器,因为那里的穆斯林生活在各个地方,也包括以色列。据我所知,美国人手中并未掌握伊朗已决定研发核武器的相关材料。”

    俄会牢记“利比亚经验”

    在谈完伊朗问题后,普里马科夫又把话题转向了利比亚问题。他说:“俄罗斯和联合国都成了某国冒险的牺牲品。我们被骗了,被‘美国同志们’欺骗了。因为,他们曾对我们说,在利比亚只是为了禁飞,空中行动不会伤及平民。我们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同意了美国人的请求。但此后一切都明白了,空袭直接就是对准卡扎菲本人的。我们学会了,在处理叙利亚问题时,我们将吸取处理利比亚问题时的经验。在叙利亚问题上,任何人都骗不了我们。”普里马科夫还说:“美国人并没有从伊拉克和利比亚事件中吸引教训。”

    对此,基辛格却认为,美国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只是为了满足本国利益,而是在按冲突发生国的利益行事。基辛格称:“关于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可以把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行动视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影响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但基辛格说:“应该指出的是,95%的美国人并不知道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朗在哪儿。叙利亚其实是一战后形成的一个‘人造国家’,现在只是有人想勉强保持它。目前的问题关键在于,这个国家解体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美国会根据局势变化而采取不同对策。美国和俄罗斯都应尽量避免利益冲突。”他说:“如果叙利亚发生什么冲突,美国得不到任何好处。”

    美国在走苏联的“老路”

    普里马科夫称:“在上世纪20年代,托派也认为,无论一个国家的情况如何,我们都可以向这个国家输出革命。而美国人目前正在犯我们当年的错误,民主应该是在一个国家内产生的。”

    对此,基辛格也承认,他不喜欢通过武力来实现民主的做法。他说:“历史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自我革命应该以其自身历史特点为基础。因此,我认为军事行动的方式推行民主的效率会很低,但这个目标我是赞同的。美国国内有些新保守主义者就此与我持不同意见并和我争论,但这种争论应该只局限在美国国内。”

    本报莫斯科6月24日电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25日 04 版

偶然事件或将是军事干预的开始?
俄美外交老臣给两国关系“号脉”
情牵木津祐子教授
瑞典:培养创新精神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