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的赛场上,很少能听到有人谈论普通教育。即便是谈论,也是说些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的旧话。与一个项目裁判长在比赛间隙的谈话,让记者发现,原来职业教育也有值得普通教育学习的地方。
他叫聂辉海,是技能大赛电子装备与调试项目(中职组)的裁判长。似乎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谈这个话题,来看看他的身份:一方面,他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所在广东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可以说是经历了省内最好的普通高中教育;接着他继续读普通教育的本科,毕业后到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任教,在这所中职学校一教就是25年。
一所是母校,一所是工作单位,对这样的两所单位进行评价,如果稍微有那么点儿私心杂念,都很难作出判断。他却毫不避讳地说,“绝对是中职好!”他还补充道,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选择读中专,而不是读重点高中。
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读高中没有读中职学得多。记者和他开玩笑,该不是为了应景,在职业教育的主场上说这样的话,砸母校的牌子吧。他听后一笑,开始解释——
相比之下,在中职学习,接触的面更广,学到的知识更多。聂辉海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他用手比划着自己高中的课程笔记,仅为一拳之厚,而他所教的那些中职学生的课程笔记,则有两个拳头加在一起那么厚。
当然,他也承认,笔记本的厚度,并不代表将笔记本里的知识学到了肚子里。高中生把一拳头的笔记消化掉,便可以考上清华北大,但中职生如果连半个拳头的内容都记不住,估计连动起手、搬起工具来心里都会没底儿。
这也是多年来,人们推崇高中教育而抹杀中职教育的一大原因。不过,聂辉海发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只是双方交手的第一个回合。尔后,职业教育开始转变思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即培养动手能力为主,在提高其兴趣的同时,增加相应的理论课程辅以学习;而此时,普通教育在做什么呢?高考,高考,还是高考,换句话说,背书,背书,还是背书。
第二个回合到了。聂辉海讲起此前一次监考的经历。当时和他一起监考的是一位本科院校的副教授。比赛结束后,这位副教授对他感慨,看你们职业教育的比赛真是一种“折磨”,“他们(指选手)的实践能力真强,如果比赛,我们本科生一定会败。”
这并非仅仅败于术业有专攻。来看另一个例子:聂辉海所在的学校新进了一批教师,需要让包括他在内的老同志对他们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令所有的老师惊讶,那些刚刚毕业的本科老师得分是最差的,最高的反而是本校留下来的中职毕业生。
这说明什么呢?这位退休多年还在持续研究中职教育的老先生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差距是从第二回合拉开了。中职的教育,由于也有班主任、严格的课堂管理等,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高中教育,但因为注入了兴趣的血液,开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神经,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高考结束20天了,每到这个时候,聂辉海就会想起一个场景:高考结束之时,高中宿舍楼、教学楼下到处是学生撕破的书本,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恨啊,把自己讨厌的东西撕掉,再也不想看到了。”中职呢?他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学生们对自己的工具箱爱护有加。有一位同学转型做别的工作了,便将工具箱放在书桌上,每周还擦拭几遍,十分爱护。
事实上,这两种教育都常为社会所诟病,且聚焦之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双方都较为薄弱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尝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双方都有业内所说的指挥棒:职业教育的指挥棒是大赛,一种促进年轻人奋斗、努力的最佳载体;相应的,普通教育则有高考,是年轻人最为讨厌的黑白卷。在聂辉海看来,载体或手段已分出优劣来,遑论结果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普通教育在落实规划纲要方面要逊色于职业教育。考虑到动手更容易提起年轻人兴趣这一情况,普通教育在没有这种先天优势的情况下要加把劲儿了。
本报天津6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