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校园,歌声、口号声清脆嘹亮,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教室。教学班车上,一位老教授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坐在后排靠窗的位子上,脸色略显苍白。刚刚出院,他就赶来为毕业学员作专题辅导。
班车到站,他缓缓走下车门,艰难地爬上教学楼四层。学员们见他站在门口,既惊讶又感动,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赶紧摆摆手,说:“大家小点声,其他教室已经上课啦!”
这位赢得学员热烈掌声的老教授就是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邹逢兴。
今年67岁的邹逢兴自1969年毕业至今,在三尺讲台上已站了43年。他说:“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讲台上站一辈子。”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最大的乐趣
从教43年,邹逢兴的学生中有的成为军队的高级将领,有的成为科技领军人才。面对多次弃教从官和改行的机会,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当一名教师是我的理想,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财富”。
在总结自己40多年的教学经验时,邹逢兴认为,一个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几十年,一门课一讲就是一辈子,要在老讲台上站出新姿态,把老课程讲出新味道,就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20世纪80年代,自动控制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不断融汇,但国内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还仅限于微机原理,与时代要求极不适应。
当时的邹逢兴敏锐地认识到,要实现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关键是要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国防科大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微机接口技术”课,就是这“一步之先”后来开创了该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在全国高校步步领先的局面。
当时,这门课只有英文教材,邹逢兴就把教材翻译成中文讲义,给学员上课。后来国内有的高校编著了中译版,但无论是中文教材还是英文教材,其所用的背景样机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明显落后于微机技术发展潮流,邹逢兴便萌生了自编教材的想法。
这时,有同事劝他,说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国内知名大学已经编了现成教材,你编得再好,别人也不会用你的。
对此,邹逢兴却认为:“尊重权威,但不是盲从权威,过时的教材培养不出国防科技尖端技术人才。”
此后几年,邹逢兴边上课边总结,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资料不全,他就到图书馆查,遇到出差、开会的机会就向专家同行请教。一台全新的进口教学样机被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反复观察内部结构,验证资料内容。
1992年,一本以先进机型为背景的教材——《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成功出版,并很快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重点高校采用,获得第三届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这本教材的成功,迅速提升了邹逢兴在全国高校的名气。从那时至今,邹逢兴已先后编著出版教材36部,其中国家级、军队级重点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26部,这在全国高校教师中并不多见。此后,他又以教材为依托,建立起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体系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3年,邹逢兴被评为第一届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那一年,在全国军校教员中,只有3人获此殊荣。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己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
“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己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邹逢兴说。
2011年8月31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开赛,来自1042所高校的11002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鲜为人知的是,这一风靡全国的学科竞赛,其创意最初竟是来源于邹逢兴的一次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时,发现安排学员实验的课时非常少,且大部分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对于工程性、实践性强的电子类课程是很不科学的。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邹逢兴开始围绕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动起了脑子。
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在全校建立起新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变传统的封闭验证性实验为开放综合设计性实验。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涵盖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格局,极大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这一做法也赢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他撰写的论文被推荐参加国际电子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然而,教学改革的成效不能光体现在论文的发表上,想让学员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就要为学员提供实践的平台和创新的舞台。1988年,邹逢兴在全校发起本科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吸引学员参加课外实验研究活动。
这一“通过竞赛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迅速引起连锁反应,许多高校纷纷效仿,很快发展为全国性赛事,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
作为老教员,邹逢兴经常讲,教书育人不光是带好学生,还要培养更多热爱教学的接班人。
每年国防科大组织新教员岗前培训,总是安排邹逢兴讲第一堂“如何当好教师上好课”的教学示范课。
“这不仅是一堂授课方法的教学示范课,更是一堂师德师风的传承课。”许多年轻教员听了这堂课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年轻教员,邹逢兴不光言传身教,而且严格要求。他要求每名教员走上讲台前都要跟课辅导,熟悉教学内容后还要进行多次试讲,才能走上讲台。
青年教员李治斌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时难以适应教学岗位。为了帮助他站稳讲台,邹逢兴让他跟着自己听了整整两个学期的课,并指导他修改教案、编写教材,熟悉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一年后,李治斌从容走上讲台,很快成长为青年教学骨干。
在邹逢兴的指导带动下,一大批年轻教员脱颖而出,成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组“一人多课、一课多人、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2008年,该课程组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