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面对梦想,要坚持到底,只有不妥协的人,才能赢得最大的尊重。
“苍茫的草原上遍布牛羊的头骨,我手中拿着烧红的铁棍,挨个戳进头骨的眼窝,生出一缕缕白烟。”陆川描述的,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个梦。这位著名青年导演说,若要拍一部自传体电影,他想以这个超现实的梦境做开头。
许多年前,在如今繁华的北京劲松地区还属于城乡接合部时,16岁的陆川花两角钱买了一张《红高粱》的电影票。放映结束后,他心中有一种“洪水溃堤的感觉”,几乎“傻在那了”。
受父亲的影响,陆川的理想一直是当个作家。中学时并不活泼的陆川喜欢在家翻看文学杂志和小说,常常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我觉得文字的力量很大,可以表达我的内心。”陆川说,“但是看过了《红高粱》,就觉得电影原来是一种比文学力量更大的艺术,可以将画面、声音、语言、音乐这些结合在一起去表达故事和情感,这就是我对电影产生兴趣的起点。”
高考时,陆川听从父亲的意见,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虽然放弃了报考艺术院校的念头,他还是将一个色彩斑斓的电影梦深埋心底。
毕业之后,陆川做起了保密工作。每天,他的任务就是听各种外文广播,然后把它们翻译出来。“当时我的办公室就像仓库一样,我一个人在里面,整天戴着耳机听然后翻译。”陆川说,“我还在办公室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就是看看书、看看电影,生活非常简单。”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两年。直到有一天,陆川骑着自行车路过北京电影学院,一纸告示吸引了他的目光:“上面写着招研究生什么的,纸很破,但是我很激动,觉得自己的电影梦可以开始实现了。”
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陆川下了大工夫去准备考试。他跑到书店把所有关于电影的、书名上带“电”的书都买回来了——后来才发现里面居然还夹了本《电工入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川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可是接下来,他竟然3年都没有戏可拍。“因为一直没有什么机会,我就闷起头来写剧本、到处递剧本。电视剧《黑洞》就是在那个时候写出来的。”陆川说,“还是会有点焦虑,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
写出《寻枪》剧本后,陆川把黄页上的影视公司翻了个遍,拒绝了许多“买本子给别人拍”的要求,终于辗转得到了姜文的联系方式。在姜文和韩三平的支持下,陆川第一次真正当上了电影导演。“我还记得开机的时候,大家在院子里放鞭炮,我就看着他们,听着鞭炮声,还有点茫然,‘啊?我这就当导演了?’”直到影片大获成功,陆川才找到了真实感,“其实你努力做了,机会就会慢慢积攒。”
陆川是一个较真的人。创作《可可西里》时,他前后去了可可西里六七趟,家里关于可可西里的资料堆起有半人高。用他的话说,这几乎是一次“非人”的经历。“最后那趟去,我一直不停地流鼻血,身体已经不行了,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别人都觉得我对什么事都特认真,尤其拍电影的时候更是这样。”陆川说,“身边的朋友还会觉得我有点拧巴,凡事认死理,只要认定一件事是对的,就会一条道跑到黑。”
在陆川看来,所谓“成功”就是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想追求的是什么。不要人云亦云,然后要付出努力,去坚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