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用我们的青春传递爱的力量。
郭蓉3岁那年,父亲送给她一把自制的简易小提琴。从此以后,郭蓉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3岁的郭蓉,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练一天的小提琴。父亲对郭蓉要求很严格。年纪尚小的郭蓉挡不住怕累和贪玩的心态,经常练了一两个小时后,胳膊和脖子“酸得不行”。
“父亲用特有的招数训练我。”郭蓉说,冬天时节,父亲一大早会架上炭火,把猪肉切成几乎透明的薄片,放在火上烤,闻着香味,她就想起床了。这时父亲会发话:练一个小时琴,才有肉吃。
回忆起童年趣事,郭蓉说,无论是做人还是拉小提琴,自己都深受父亲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谷一、殷秀梅和关牧村等歌唱家的歌曲风靡一时,郭蓉常模仿、哼唱。年级虽小,但郭蓉的音域宽阔,音量大,乐感好,引起了父亲的注意。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发展,各类专业户层出不穷。郭蓉的父亲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做一个音乐专业户。父亲、郭蓉和她的弟弟、妹妹共4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演出队在四川各地演出。自带音箱、灯光和乐器,演出场地从中小学、矿场到体育场等。这个会拉琴、唱歌又好听的小姑娘,被当地人奔走相告,逐渐郭蓉一家人在四川小有名气,也吸引了许多记者前来采访。
一位记者告诉郭蓉的父亲东方歌舞团到成都演出的消息。父亲听到后,立刻推掉第二天的演出安排,带着郭蓉和她的弟妹辗转来到成都,找到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长、著名歌唱家王昆。
在王昆面前, 13岁的郭蓉唱了一首《我爱你,塞北的雪》、拉过一段小提琴后,便离开了。“没有抱任何希望,能来参加面试,已经很奢侈了。”令郭蓉没想到的是,她竟被东方歌舞团录取,并随即跟团参加了在成都的最后一场演出。郭蓉成为东方歌舞团历史上,唯一一经挑选就登台演出的演员。
东方歌舞团一行人回到北京后,王昆为郭蓉联系了一家小学,让她边学习边进行专业训练。歌舞团还特别为郭蓉开设了声乐、钢琴和形体等课程。
郭蓉非常珍惜歌舞团提供的优越学习环境,经常通宵在琴房弹琴、练习发声,第二天一早还能照起不误,感觉当时有“使不完的劲”。
每一次参加演出,郭蓉都会站在侧幕后仔细观察每一位歌唱演员的表演,边看边琢磨对方的演唱风格及对音乐的把控。
常悟、常思考,让郭蓉从接收到的大量信息中,梳理出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十几岁的郭蓉,每次参加演出的节目都被安排在重要位置,一开嗓,常换来满堂彩。
人生就是一条波浪线,有最高峰,也要面对最低谷。郭蓉认为,在这样的高低起伏中,要找到自己平衡的心态。刚20岁的郭蓉,歌唱之路正顺利向上走时,却突遭变故:东方歌舞团领导大换血。一心追求专业能力的郭蓉一夜之间被边缘化。郭蓉被劝:改行或改做幕后。郭蓉回复领导:“绝不改行。”
接下来4年中,郭蓉接不到团里的演出机会。曾经的独唱演员,还被安排为别人伴唱,尽管如此,郭蓉仍然很开心。别人看来不好的事,郭蓉能找到兴趣点:通过给别人伴唱,学会了和声。她说,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把自己的耳朵、眼睛和心打开,以学习态度看事情,许多负面的人和事,反而能成为你生命里的正能量。
1995年,一次无意间看电视,听到了歌曲《红旗飘飘》,歌词一时间抓住了郭蓉的心。郭蓉多方打听,找到了词作者李杰,主动请缨,要演唱《红旗飘飘》。郭蓉用颇具冲击力的声音、宽广的音域重新诠释了《红旗飘飘》,同时把她擅长的小提琴加入其中,成为郭蓉特有的表演风格。这首歌引起了巨大轰动,也使郭蓉重新找回在东方歌舞团的位置。
2010年,郭蓉担任东方歌舞团副团长。台上激情四射,台下甚是安静的郭蓉,开始频繁地与人沟通。每场重要演出结束后,郭蓉要与每一位演员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年轻演员对艺术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