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56.0%受访者坦言“读图时代”青少年远离名著

专家指出,让青少年亲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推介和引导

实习生 郑思琦 本报记者 黄冲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12日   07 版)

    漫画:CFP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指出,让青少年亲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大力推介,从小培养孩子读经典的意识。在校期间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段,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书目,还要将名著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旦产生阅读兴趣并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就能将阅读名著变成愉快的事情。

    名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历史、知识的宝库。但如今不少年轻人更愿意看电视、上网、去电影院,而不愿花时间细细品读名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1167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0%的人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远离名著。

    仅11.8%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年轻人阅读经典文学原著

    网友“黄昏时分的歌声”在天涯社区发帖说,“世界名著这玩意儿,大多很难下咽,小时候硬着头皮去读实在是罪过。很多名著都只在成年后才看得懂,尤其是西方名著,那些该死的折磨人的语言,诡异的语法结构,读得我想吐血……什么《茶花女》,什么《呼啸山庄》,什么《安娜·卡列尼娜》,教人只有敬畏之心,毫无阅读之乐……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说他读过很多世界名著,总有几分装的味道。”

    该帖引发不少人共鸣。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胡坤感慨,身边很少有人阅读名著了,大家宁愿看网络小说、“快餐读物”,也不愿去啃那像砖头一样的世界名著。

    胡坤也曾尝试阅读名著,但都以失败告终,“《红与黑》是我读书史上的奇迹,做了三次挑战都没能读完:第一次读了大约五分之一,放弃;第二次,老师规定要读完这本书,还要写评论,于是努力读到三分之一,放弃,后来评论也是抄的;第三次,不知从哪儿看到这书的书评,心血来潮要攻下它,但读到二分之一时还是放弃……”

    调查中,仅19.7%的人感觉当下读名著的青少年多,30.8%的人觉得“一般”,46.0%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不读名著。

    与此同时,仅11.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年轻人阅读原著。50.3%的人表示,很多年轻人是通过“电视”接触名著,45.0%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影”接触名著,42.7%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子书”。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学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名著的阅读书目,但真正阅读的学生不多。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刘晓曦说,虽说名著阅读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但就是最基础的中国“四大名著”,都有很多同学完全没看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每次在讲课或作讲座时,但凡涉及经典名著,都会当场做小调查,但结果常常让他意外。“不少本应耳熟能详的作品却鲜有人知道,更不用说阅读了。比如,我国的“三言”、“二拍”,国外的《简·爱》、《呼啸山庄》等。要知道,我调查的对象多是人文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教语文的中小学教师。名著在当下受到的冷遇可见一斑。”

    厚重严肃的名著在快节奏时代遭冷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调查显示,56.0%的受访者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习惯看电影电视,而远离名著;42.9%的人认为是时代或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理解困难,没共鸣;40.4%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没耐心读。

    刘晓曦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都忙着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很少鼓励孩子读名著。另外,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而读书又需要全身心投入,不像唱歌、玩网游,可以带来直接的刺激。“而且对于怎样读名著、读哪些名著,现在的青少年缺乏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永认为,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快节奏的学习和较强的生活压力下,艰深而量大的名著得花很多时间才能读完;二是整个社会风气浮躁且功利化,很多人想了解能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阅读名著可能不会起到那么直接而快速的效果。

    张国龙则表示,当下图书品类琳琅满目,各种畅销书总能“各领风骚三五月”,令读者目不暇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青年自然难以忙里偷闲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名著。加上名著大多厚重、严肃,显然与“快乐至上”的时代情绪相违背。没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读者,很难与名著心灵相通。

    专家建议青少年多读名著原本

    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不爱读名著。刘晓曦坦言,自己十分喜爱《红楼梦》,她第一次看《红楼梦》是把它当言情小说看的,后来被里面蕴含的渊博学识所折服。诗词、饮食、服饰,还有里面的人物塑造都特别吸引人。在《红楼梦》里,晓曦最喜欢的角色是刘姥姥:“她有些小圆滑,但有着劳动人民最质朴的善良,知恩报德。刘姥姥还有一点小市民,但明事理,知进退,在贾府树倒猢狲散时,还尽力保护王熙凤的女儿。她就是中国劳动妇女正面形象的代表。”

    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教师琚静斋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一部名著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可以称得上我的人生教科书。跟小说中的爱玛一样,我也曾有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浪漫想法,也有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惆怅情绪。爱玛的悲剧无形中给我敲了警钟,告诫我应该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脚踏实地地追求合乎实际情况的理想。”

    王永认为,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流行性,第二是经典性。当今受追捧的青春读物可能具有流行性和影响力,但这些作品的经典性还有待历史检验。当代文化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新经典,但新的经典到底是哪些作品,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怎样才能让青少年主动接触和阅读名著?调查中,55.4%的人认为青少年应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对名著望而生畏;50.8%的人认为家长和老师应引导青少年读名著;50.5%的人建议改善教育评价机制,让学生注意力从分数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

    张国龙指出,让青少年亲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大力推介,从小培养孩子读经典的意识。在校期间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段,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推介者并未很好地消化名著,人云亦云,或为推介而推介,反而让阅读者更抵触或惧怕名著。“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书目,还要将名著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旦产生阅读兴趣并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就能将阅读名著变成愉快的事情。”

    近年来,关于名著的电视解读节目逐渐流行。王永认为,这种节目是在向普通大众传播知识,实现学术界和普通老百姓间的对话,但这些节目在形式上已经没有优势,在理念上也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青少年有时间还是应该去阅读名著,获得属于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想法和感受。

    青少年到底该如何读名著?调查中,57.5%的人认为应在读前了解名著的时代和文化背景;55.7%的人认为应带着兴趣而非功利目的去读;51.9%的人认为应挑选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思想水平和知识基础的读物。

    琚静斋建议青少年多读名著原本,在对一些名著的语法、语言不太理解的情况下,如果是文言文的中国古代典籍,可以选择名学者翻译的白话文译本,与原本对照着读;如果是外文典籍,则尽量选择翻译相对好的精良译本。

分享到:
研究生招生规模10年增1.17倍 学者担忧学历贬值
56.0%受访者坦言“读图时代”青少年远离名著
年轻人文学阅读为何日渐浅俗化
市场不铲除
假证难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