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贫困地区西海固山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提起白建国,没有人不知道。这些年,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不单自己致富了,还带领周围的乡亲们陆续脱了贫。
白建国1999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在宁夏石嘴山市的一家化工企业找到工作。但农村出生的他一直在思考,“要在家乡做点啥,创个自己的事业”。白建国的家乡泾源县地处六盘山区,当地气候温凉,海拔在2000多米,降水量充沛,非常适合培育苗木,但在泾源农村,虽然家家房前屋后都有种树的习惯,可从没人想过种树苗。白建国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树苗大有可为。
2003年,辞去城里的工作,白建国开始在家种树苗。他一边上网查找各种育苗资料,一边请教当地的农林科技人员。一年下来,他卖树苗一亩地能收入1000元,而当时种麦子每亩只有500元左右的收入。种苗木收入好,又能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白建国第二年种了40多亩树苗,还从外地引进了云杉、樟子松等新品种。
经常上网浏览苗木市场信息,白建国发现城市园林绿化需要大量苗木,而参与城市市政工程,须以企业法人身份参与竞标。为此,白建国注册了泾源第一家园林公司。
苗木培育到一定规模,他一边联系周边的客商,一边在中国绿网等苗木专业网站推销自己的苗木。“网上宣传极大地扩大了销路”。除宁夏本地,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苗木经营者也找到白建国实地考察。这一年,白建国卖苗木进账20多万元。一时间,大学生白建国种树苗发了家的消息在泾源农村广泛流传。
“当时给苗子都不想种,还说人家多管闲事。”说起当初培育苗木的经历,泾源县香水镇的农民马少卿至今觉得对不住白建国。马少卿多年来以种庄稼为生,家境贫寒。4年前,白建国和马少卿聊起回乡创业的经历,告诉他培育苗木收入远高于种庄稼,劝他不妨试一试。
“当时老觉得不靠谱。”虽然劝说好几次,就是不见马少卿的动静。后来白建国才得知,马少卿担心苗木卖不出去。很快,白建国送去了一批树苗,并告诉马少卿,卖树苗的事不用操心。终于,马少卿出手了,这一出手,“就收不住了”。刚开始,马少卿在自家的地里种了几亩,看到当年收入不错,他就逐年增加育苗量。去年,他将周围的荒地开垦出来,还流转了周围乡亲们的空闲地,种了40多亩苗木,收入20多万元。
在白建国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乡亲像马少卿这样培育起了苗木。而在苗木市场,白建国也深刻感觉到,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立得住脚。为此,他组织农户建立了产供销一体的苗木合作社。合作社互通信息,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品种,泾源苗木的品牌效应在宁夏及其周边省区逐步显现。
“这娃娃就是脑子灵。”说起白建国,泾源县培育苗木的农户个个赞赏有加。在白建国的努力下,泾源县的苗木销售有了比较稳定的渠道,农民增收有了可靠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苗木产业,使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致富有了新希望。泾源县政府将苗木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农民培育苗木的种苗完全由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采购,农民只需育好苗,再由合作社面向市场出售。
上有政府支持,下有合作社外销,年轻的育苗“老把式”还被当地聘为科技特派员。白建国一边扎进培育基地指导农户,一边活跃在苗木市场上,给这些苗木“找个好婆家”,昔日贫寒的泾源农民的腰包也一天天地鼓起来了。
最近,白建国又在筹划一件大事,他要将后来逐渐组建的全县30多个合作社组建成更大的苗木产销联合社。“一方面便于病虫害统防统治,更重要的是,要叫响泾源苗木的牌子”。白建国的努力得到了泾源县的支持,由政府牵头,打造西北地区特色苗木集散地的市场规划在泾源即将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