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原能否再为中国趟出新路

河南“三化”协调引领中原崛起

本报记者 众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5日   05 版)

    河南许昌市委书记李亚的“第二职业”,是讲解员。讲解地点在6000平方米的许昌规划展览馆,展示的是2020年城乡远景新貌。

    李亚总是走在参观队伍最前面。“规划先行,就是要看清楚历史,看明白未来,让农民懂得城市生活是啥样子,让外来客人知道许昌未来啥样子。让老百姓监督政府,看能否按规划的蓝图去执行、去落实!”他略带嘶哑的男中音透过话筒传出来。

    魏武挥鞭处,今日中原故地正面临大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原经济区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像李亚一样准备实实在在为河南的未来做些事情的干部,无处不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老百姓的热心肠也被调动起来。中原经济区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电视、广播里有人争论,建了中原经济区,“郑州能解决堵车问题吗?”“咱农民能多增收吗?”“在家门口能找着工作吗?”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表示:“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为人民负责。”

    由此,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在河南省逐渐归结为“一条路子”: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同“中国的缩影”。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全球化竞争中,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三农”问题待解、工业化进程刚刚过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一系列挑战摆在面前。

    中原是四方聚合之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今天,这里能否再为中国趟出一条新路?

    “老四难”和“新四难”

    河南至少有两个“第一”广为人知:

    其一,户籍人口超1亿,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其二,2000年后连续十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即便去年落在黑龙江省之后,河南仍保持连续8年增产、6年超千亿斤的纪录,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每年调出原粮及加工品400亿斤。

    “也就是全国每10个汤圆有6个、每10个水饺有4个在河南生产而已。”一篇广为流传的网文《河南没啥》,以此描述这些年河南在食物上所作的贡献。

    河南全省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五,可一看人均指标,还是落后。

    2009年,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全国19位,人均财政总收入只是全国水平的37.6%。当年,河南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全省农村初中人均教育事业费倒数第三,农村小学人均教育事业费倒数第一,每500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量5个,全国倒数第一。

    河南开始自我反思:“打开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目录,最能代表‘河南制造’的不是软件、手机、汽车,而是原煤、水泥、铝锭……‘粗、低、重、耗’产品过多,既污染了环境,还把更多利润拱手相让,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老百姓生活中的很多大事,让人感觉并不轻松……”

    河南省委把河南的问题归纳为“老四难”和“新四难”:

    前者“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还没能有效解决,后者“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就已经迫在眉睫。

    河南的“难处”不只如此。

    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积累的弊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周期调整中暴露出来。这对河南发展同样提出警示。

    卢展工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河南省要避免“有增长而无发展”,避免“无业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

    “某些沿海地区牺牲环境、牺牲农业,单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老模式,在河南肯定走不动了。”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伟说,河南省一方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保证经济发展,不给全国如期实现小康“拖后腿”,这就必须走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隐藏在一系列“统筹”和“协调”当中: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统筹“三化”进程,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成为有机整体,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而不是“单腿蹦高”;

    统筹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发展,高昂起“龙头”,带动形成“一百单八将闹中原”的局面,才能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富裕中原”同时也是“绿色中原”、“宜居中原” ……

    在许昌,“统筹”、“协调”的关键抓手,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11年,许昌市基本建成11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了与城市小区相同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所、学校、超市等。今年,这里将陆续开工建设102个新社区,到2015年将基本建成300个新社区。

    “出门两脚泥”的农民,住进了新房,拿到了“房产证”,新房可转让、互换、继承、赠与和抵押。他们像城里人一样实现了“有恒产”。

    李亚说:“用城镇化的理念去建设农村,以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覆盖农村,以现代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在以城带乡、以工辅农的时代,李亚眼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如同一头挑着新型工业化,一头挑着新型农业现代化,这才能真正实现“三化”协调。

    李亚为什么去“客串”解说员?他认为,河南一些地区转型最大的阻力是思想。“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锐气,没有大发展、大突破的胆识”,有些干部“不乐于、不敢于、不善于”下功夫抓基层工作。

    战国时秦人变法,立木为信。李亚把规划馆当成了一个“信物”,在他看来,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人必须用真情实意,唤起真知灼见,进而务实求真,真抓实干。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

    河南人的性格,就像中原的土地一样,看上去平常、平静又平凡,内里却藏着极强的责任感、满腔热血和远大追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人坚信思想解放是“总开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们认为,河南转型的最大障碍,是“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上不理解、不到位”。

    这种态度,不可能解决“河南之难”。

    在具体工作中,“三化”协调会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粮食安全,又不能耽误工业化、城镇化;既要搞技术创新,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如此纷杂的矛盾,需要领导干部们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他们统筹兼顾的管理“艺术”。

    卢展工写过一篇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开宗明义,“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他提出:“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

    文章发表后,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场全省范围的“思想大讨论”有序展开。

    《河南日报》连续刊发9篇述评,提出转变领导方式的“八个关键词”。18个地市陆续推出“十八谈”,各亮“家底”,自揭“家丑”,边做自我批评,边为发展立纲定调。

    有人形容,这场争论看似平静,实则猛烈,就像思想深处发生了一次“革命”。

    “最根本的,是河南人认清了自己要走的路子。”河南省委副秘书长苏长青说,“只要方向正确,路再远、路再长、路再难,都不怕啦!”

    以“谈”促“转”过程中,河南新乡市就发现,只要一边发展产业集聚区、拓展就业基础,一边创建农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牢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能取得很大进展。

    商丘是传统农业区,也是有885万人口的大市。利用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调的特殊区位、交通优势,商丘建成了辐射全国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形成影响全国的“商丘价格”。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在“十八谈”中总结道:商丘的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从而在服装、纺织、制冷、医药等领域形成了“雁阵效应”。

    两年来,商丘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已由220万降为150万,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农村的“空巢”难题就能逐渐改变。

    以传统煤电产业为支撑的河南鹤壁市,一度遭遇金融危机的“洗劫”。2008年9月至11月,工业增速竟由25.2%骤降到负2.6%。

    他们由此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转型。一方面,鹤壁夯实产业基础,除了上马大型煤化工产业,还引入汽车、芯片、镁深加工、高档服装、高档面料等“龙头”项目;另一方面,他们扩展农业产业链,向玉米种子研发、有机农业等高端环节推进。

    鹤壁市委最重视“统筹”。他们在“十八谈”中提出,要头脑清醒、抓准时机。因为“抓晚了贻误战机,抓早了拔苗助长,大事抓小了无法突破,小事抓大了本末倒置”。

    “不要只从经济意义上理解中原经济区,要看到其精神价值!”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道兴表示,如今全国24个部委、央企与河南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给河南173项“先行先试”优惠政策,这些“真金白银”还只是眼下的物质收获。

    未来20年到30年,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村居合并,全省18万个自然村将面貌一新,并能节约出600万亩土地,用于复耕和建设。“河南人的使命感和雄心壮志被唤醒了,6000万河南农民不再固守那一亩三分地,他们要换一种活儿法!”刘道兴说,“这无异于农村的又一次革命”。

    “一根扁担挑两头”

    中原是炎黄子孙的母体,是华夏国家的胸膛。

    “三皇五帝”时代,先民在中原孕育文明的胚胎;商周时期,中原先进的青铜酒器折射出农耕文明的辉煌;秦汉时官私共营冶炼工厂,反映出发达的手工业制造能力;隋唐时代,中原出现了丝织、彩陶、酿酒、雕刻、造纸等诸业繁荣的盛景。

    至北宋,东京汴梁常住人口超百万,商贸额占全国一半,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同期的英国伦敦人口仅有1.5万人。中原文明由此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每一次盛世,大都源于中原的繁荣:只要中原稳定,人丁兴旺,粮食丰产,“盛世”就不期而至。

    过去十几年,河南省历届政府大力提倡和推进“中原崛起”战略,本质上是对历史规律的呼应。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认为,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大致走过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际封锁和竞争,投资偏重中西部,大致是“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后,为促经济起飞,以东部率先发展为牵引,走了“非均衡发展”之路;到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

    他说:“从单极思维到多极思维,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这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客观规律。”

    就全国而言,除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之外,“东北新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带”,都将成为新时期内陆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国经济的庞大躯体,由此才能变得经络舒展、血脉畅通,全身骨骼和肌肉得以快速、持续、均衡的生长。

    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赛”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具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特殊优势。“一横两纵”(即陇海线经济带、京广线经济带和京九线经济带)由此贯穿,这种“接合部”的区位要素,可形成与各个经济板块互动、联动、齐动,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

    更重要的,中原地区从禀赋特征、产业格局、发展水平和人文传承看,都可谓“中国的缩影”: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工业化只有中等水平,高端技术能力不足,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中下游环节。

    河南的“难处”,也是中国的“难处”。 如果这种发展态势的“被动性”,不能转化成破釜沉舟、扭转乾坤的“主动性”,就没有未来可言。

    “河南在中国的位置,正如中国在世界中位置;重新厘定河南的发展路子,就是重新审视中国的未来道路。”刘道兴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求生”的需要,是“逼出来的出路”,更是“谋河南的事,破中国的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用河南话讲,叫“一根扁担挑两头”,其内涵却无限大:

    一头挑着农业,一头挑着工业;

    一头挑着东部老经验,一头挑着中西部新探索;

    一头挑着昨天积累的旧矛盾,一头挑着明天的新希望;

    ……

    这是务实的河南人主动的选择;这是奋进的河南务实的选择。

分享到:
一次沂蒙行 一生沂蒙情
北京复建“梁林故居”
趁灾加价 板子不能都打司机身上
重庆组建青年创新创业“航母”
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把思想行动更好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
河南“三化”协调引领中原崛起
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