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当代中国的精神刻度时,深圳是最无疑义的选项之一。这座城市输出了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进而塑造这个国家当代形象的诸多观念。
对这些观念,我们不妨“举重若轻”。因为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早已沉淀于公共事务的日常运行之中,也早已内化于国民个体的心理,显得再平常不过,以至于重新回溯它们当年的振聋发聩,很需要一些对历史情境的还原和体察。
对这些观念,我们亦可“举轻若重”。因为其价值内核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远未过时。此种内核从根本上说也即是持续改革的大方向,包括:良性、法治的市场经济;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公民个体能真正享有的自由、平等。上世纪80年代的蛇口距今远矣,但你回头去看,不难发现所有这些的种子。
所谓“重”,是因为这些问题关涉国家前途与人民福祉。当改革显得停滞时,须有这种“重”的精神气质——所谓“杀出一条血路”,所谓“突围”,所谓“闯”。举轻若重,便是起这样的观念于日常甚至庸常,因为“改革已经到了猛击一掌的时候”。
观念的力量在于,你永远无法回避它:社会平稳运行时,它是润滑剂;而当社会需要变革时,它是催化剂和指路牌。
深圳观念所反映的,当然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而它同时也是国家的历程。我们略作梳理便会找到这样一条脉络:早期设立特区,鼓励先行先试,这是国家意志投影到深圳,所形成的观念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而这些内容和价值,渐渐内化为这座城市自身的立场和气质,深圳观念得以深化和成熟,后来随着全面改革而逐渐播撒至各地,这便是“深圳观念”的“全国显影”。
所以,深圳是观念的容器,也是观念的放大器。
深圳之为深圳,就一定要彰显观念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城市更应该成为观念的孵化器,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文明的一个思想引擎。
如果把深圳看做那把尺子,上面已经镌刻下密密麻麻的刻度,那是众多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观念。但尺子的空白处更多——那意味着创造新观念的邀请,意味着提供新思想的责任,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一样,有着丰沛的发展可能性。
徐百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