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选手周俊3次试举未成功一度被媒体称作“最耻辱一败”、游泳小将李玄旭拼尽全力获得铜牌回国却受冷遇……在伦敦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时,许多网友发现,当下“金牌得主受热捧,未获金牌者遭冷遇”现象时有发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对300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观看奥运会比赛时,除了关注金牌得主外,也关注那些失利的运动员。
78.2%的受访者认为冷遇未获金牌者是一种恶习
公众如何看待“周俊事件”?28.8%的人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26.0%的人认为,此事件暴露出我国奥运参选选拔机制问题;22.7%的人认为她已经尽力,值得给予掌声;18.6%的人认为,能站在奥运赛场上已经是中国的骄傲。
当看到周俊3次抓举失败默默离开赛场时,河南郑州的医生杨亚丽深深感叹周俊的不容易。“周俊毕竟才17岁,她试举的动作已经变形了,这说明她已经尽力了。赛后采访时,虽然周俊一再说要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可是她的声音还是带了哭腔。这么小的年纪要背负起这么大的压力,她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都要怎么过呢?”
“我想看到满面笑容的冠军,但是也想看到很自信、很阳光的其他选手。”杭州某私企员工江会记得,举重运动员吴景彪获得银牌后仍痛哭流涕并不断致歉,“记者安慰他说没关系4年后还有机会,他落寞地回答了一句,希望我能还有4年。我听得眼泪都快夺眶而出了。我只想对吴景彪说,作为成绩优秀只是意外失手的运动员,你当然还有下一个4年。就算你4年后没有夺冠,你的坚持也能证明你是英雄。”
在此次奥运会上,江会特别关注两次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的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今年,埃蒙斯没有进入决赛,他仍然得到了妻子的拥抱。“这让我非常感动。如果我们能给奥运失利运动员温暖的拥抱和鼓励,我想他们都能像埃蒙斯一样面对失败重新再来。”
调查显示,对于“金牌得主受热捧,未获金牌者遭冷遇”的现象,78.2%的受访者认为是一种恶习,应该改变。
大众反思为何“金牌得主受热捧,未获金牌者遭冷遇”
为何“金牌得主受热捧,未获金牌者遭冷遇”的现象频现?调查中,“金牌被一些部门和官员的政绩所绑架”(71.2%)获选率最高,其次是“唯金牌论的社会风气依然严重”(54.5%),排在第三位的是“媒体过分宣传金牌得主”(49.8%)。
资深体育记者谷正中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和体育管理机构内心深处的“金牌锦标主义”,当金牌成为体育管理与发展方面政绩的最突出表现时,拿到金牌的运动员自然被视为“高富帅”。谷正中以吴景彪为例指出,作为一位运动员,他深知自己的这一次意外一定会在社会、荣誉、经济等多方面,对他自己甚至他家人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生涯。这就是“金牌锦标主义”在他身上最为明显的投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指出,奥运比赛后,拿到金牌和未拿到金牌的运动员受到的待遇历来是不同的。而且,金牌和奖励政策与全运会挂钩,而全运会又和省运会挂钩,这样一路挂钩下来,金牌的影响就被过分放大了,追逐金牌的不再只是运动员本人,还有其背后一些地方政府与体育管理机构。
民调显示大众体育普及是体育强国的首要标准
8月2日,武汉大学学生张赫茨郁闷了一天,这是因为王皓第三次在奥运会上获得亚军。她一直关注王皓赛后的相关消息,每当想到王皓所说的“我的球迷和观众可能比我还失望,我依然这么坚强,希望他们比我更坚强”,她的鼻子总是会酸酸的。
“谁说只有获得金牌才算伟大,能在3届奥运会获得银牌,还能泰然处之,这样的王皓也很伟大。奥运赛场上没有失败者。只要王皓继续坚持他的梦想,我就会继续跟随。”张赫茨说。
调查显示,82.6%的人认为,奥运会上没有失败者,因为他们都是最擅长运动的地球人。89.6%的人认为,给予未获金牌者,特别是那些失利者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最能体现一个体育强国的风度。
谭建湘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成为体育强国,首先应该思考,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体育强国。比如,“比赛让球”这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行为,肯定很少出现在一个体育强国中;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也应该给金牌获得者与非金牌获得者大致平等的待遇。
“评判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需要很多标准,金牌不能代表一切。”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金灿说,体育强国的评判标准还有群众运动、体育产业、体育法规等,奥运金牌不是全部。
什么才是体育强国的真正标准?调查显示, “大众体育普及”(80.6%)排名第一,“全民运动风气”排名第二(79.2%)。其他依次是:“体育联赛水平”(36.6%)、“体育产业是否发达”(36.3%)、“对待未获得金牌者的态度”(32.9%),“奥运金牌数量”(20.1%)。
本报记者 向楠 实习生 温江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