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长大的黄璐琦,小时候并没想到自己会子承父业。
高考那年,怀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黄璐琦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建筑学专业。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这个专业录取,反而被调剂到中医学专业。
“那时对中医专业没有太多的认识。”黄璐琦说,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个学期,他几乎每个晚上都会为专业的问题哭一场。
可学得久了,黄璐琦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中医专业。“因为我成绩好,名列前茅,老师就会经常表扬我。”
老师的表扬让黄璐琦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渐渐有了在这个专业走下去的想法。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他一路走来。
在读研究生期间,黄璐琦对栝楼属植物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为了调查国内栝楼属的药用植物,他曾只身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深山去采集这种植物。
有一次,黄璐琦到贵州做野外调查,从一个县城到另一个县城的路上,车坏了,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徒步走了整整一个晚上,到达目的地时,天都亮了。
正是因为这种勤奋,经过不懈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栝楼属的新种植物,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的毕业论文被专家评价为“目前对世界性栝楼属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他因此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特等奖学金。
对于中医药的研究,黄璐琦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担任繁杂的行政工作期间,也不例外。至今,他已先后负责几十项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他每次都用百分之百的付出去做。
2006年,黄璐琦申请了国家973项目的课题“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而这一年,是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黄璐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开始中药学的创新研究。38岁的他也成为“973项目”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做课题的时候,黄璐琦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不足20平方米的实验室成为他的常驻基地。有时候,为了做一个实验,他可能直到凌晨才能回家。
“如果你问门口的保卫人员,单位里谁下班最晚,保卫一定会说是黄老师。”黄璐琦的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
他还是“分子生药学”的提出者。这个听起来有些生涩、但在中药鉴别和生产方面极具价值的新学科,黄璐琦坚持研究了17年。“心无旁骛,坚持一个方向。”他说这是自己成功的因素。
如今的黄璐琦还做着一份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这个暑假,他在全国开办“分子生药学”暑期班,招收有兴趣的人,给他们免费做关于“分子生药学”的培训。对于自己的研究,黄璐琦并不满足,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和他一样,在中药学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微寄语
年轻的时候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并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