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号注意,我是0号,1分钟准备。”
2012年6月16日,酒泉。辽阔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塔架伫立,上空不时传来0号指挥员清晰果断的发令准备、读秒倒计时声。
“点火,起飞!”
大地轰鸣,托举着神舟九号的CZ-2F运载火箭拔地而起。
烟雾散去,激情却难消退。兴奋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在那清脆响亮的口令声背后,到底隐藏着一副怎样的面孔?“0”号这一颇为神秘的称谓,究竟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
干练的小平头,细长的眼睛,挺拔的身材,这是王军给人的第一印象。神舟九号任务并不是他第一次亮相,他连续3次担任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重大发射任务“0”号指挥,先后7次担纲卫星发射任务,发出的指令数以万计,无一差错。
1999年,王军以优异成绩取得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导师极力挽留并大力举荐,他留在长沙当名教员没任何问题。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最终,他认为千里之外的酒泉更需要自己。踏上北去的列车,王军给导师留下10个字:难忘戈壁情,立功航天城。
入伍21载,转战技术室主任、站总工程师等16个工作岗位,1次荣立个人一等功,两次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次提前晋级,获得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4项……王军的履历表可谓辉煌。
荣誉从何而来?采访中,发射测试站的官兵向笔者透露——所有这一切,都是王军用汗珠子“砸”出来的。
地面设备站站长孙耀东始终忘不了,王军在雨夜中为神舟七号遮风挡雨的身影。2008年9月22日深夜,发射场突然暴雨如注。CZ-2F运载火箭像个急需得到呵护的“婴儿”,矗立在塔架的怀抱中。
这让身为发射测试站航天任务指挥所指挥长的王军异常焦虑:当初修建发射架时并没设计防雨功能,雨水一旦渗入箭体,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时间紧迫。
疾风骤雨中,王军箭一般冲向发射塔架检查。在他的指挥下,官兵们迅速用绳子、毛毯和防雨布结成两张硕大无比的“防雨网”,硬是把105米的塔架包了个严严实实。
雨停后,任务指挥部立即组织检查,结果显示:船箭组合体技术状态一切正常。3天后,神舟七号顺利升空,这次发射,被誉为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航天测试发射室主任李兵至今还记得王军带领课题组成员通宵达旦、集智攻关的情景。2009年4月,为了解决发射场没有火箭产品进行实装训练这一难题,王军主动请缨研发。
那段时间,王军就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钟,不知疲惫地向难题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5个月后,一套基于虚拟人技术的运载火箭虚拟装配系统破茧而出,实现了航天发射训练从原理学习、实物训练、仿真训练到“高沉浸感”虚拟现实训练的巨大跨越。
然而,在航天舞台上演绎精彩的王军,却常常无法扮演好人生舞台上的其他角色。
王军的儿子王志杨10岁了,正是喜欢炫耀的时候。然而,当笔者问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航天城里家喻户晓的“0”号指挥员时,他似乎并不愿意过多提及“王军”这个名字。
“王军是个‘工作狂’,他的儿子叫火箭!”这像褒不褒、似贬非贬的稚嫩之语,一度让笔者无言以对。
每逢执行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王军几乎天天晚上10点以后回家,此时,儿子往往已进入梦乡。
“特别是到了任务后期,他干脆吃住在发射场,一连十几天不回家。”王军的妻子刘丽慧说,“那段时间,儿子就把电视锁定在东风台,眼巴巴地瞅着屏幕,希望能在人群中看到爸爸的身影……”
本报酒泉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