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6个高校奥运场馆使用率较高

实习生 叶雨阳 王慧冬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7日   08 版)

    “现在的场地已经全部满了,今天的羽毛球馆只有三点到四点有空。”8月7日下午1点半,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的前台工作人员对前来预订场地的大三学生小杨说。

    当天是北科大小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曾作为北京奥运会柔道和跆拳道赛场的北科大体育馆,现在成为一个集游泳、三大球、体操房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馆,并面向社会开放。据前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基本每天都是满的,尤其在下午3点以后。”

    北京奥运会的31个场馆中,有6个建在北京的六所高校内。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四年里,以保证学生教学和锻炼为前提,6个建在高校中的场馆都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也在经营上进行了各有定位的转型。

    赛后利用,“基本没空过”

    作为新建场馆,北京大学的邱德拔体育馆和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有很多共性。

    据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馆长李杰介绍,新建的邱德拔体育馆“弥补了之前校园里没有大型体育馆的缺憾”,并在奥运会之后成为了“每年开学、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等大型学生活动的场地”。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副馆长刘淑梅也表示,农大也有类似的情况。此外,两所高校都在原有的奥运设施的基础上对场馆进行了一些改造——李杰透露,北大花了一年多时间、投入3000万元将体育馆改造成了拥有18个体育项目的“体育超市”;农大则将主馆改造成了羽毛球馆,同时将奥运期间400平方米的文字记者间改造成了“文化艺术馆”,不定期举办书画、摄影展览。

    和其他几个建在高校中的场馆一样,它们除日常的体育教学之外都“对师生和社会开放”,同时在价格上给本校学生三到五折不等的优惠。

    不过,由于体育馆较为昂贵的维护费用,经营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刘淑梅坦言,在2012年主场馆改造之前,体育馆“完全自负盈亏肯定是做不到的”。现在,经过年初将主馆改造成羽毛球馆并全面开放后,“加上学校的补贴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

    李杰也表示,今年3月体育馆改造完成后,到目前为止场馆运营状况良好,“体育超市式”的众多项目使得整个体育馆的收入“这窗不亮那窗亮”,加上承接校外活动——多是大型公司的年会和汽车发布会,能“保证体育馆的收入”。

    相比之下,2002年就已投入使用的北航体育馆的情况则更尽人意——馆长钱勇刚称,奥运之后,他们“对体育馆承接的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针对“2000人左右的歌迷见面会和企业年会”,加上引入合作方建成了一个健身房,北航的体育馆这些年一直是“自负盈亏,每年还有盈余能上交学校”。

    “这是我们前校长率先提出的”

    谈到“将奥运场馆建在高校”时,刘淑梅一脸自豪,“这个想法是我们陈章良校长率先向国家提出的”。

    2002年7月,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指示撰写并签发了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报告。报告称,“为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利于后续使用,避免国家重复建设,请求在农业大学东校区建设奥运会场馆。”北京奥组委经过慎重考虑后,采纳了这一建议,将摔跤馆的地址从奥林匹克公园移到农大的东校区。同时,羽毛球赛场也从原来的奥运村移到了东南郊的北京工业大学。

    “把奥运场馆建在高校,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陈章良曾在2007年体育馆落成时对媒体表示,“体育馆作为奥运比赛用馆,同时也是高校体育馆,这是一个双重定位。”而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奥运场馆规划的四大指导思想中,也有一项是“在北京高校新建一部分场馆,赛后成为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开展大型活动的需求”。

    如今,6个在北京高校内的奥运场馆无一例外地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师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提供了场所,陈章良“解决奥运会场馆赛后使用问题,兼顾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初衷得以实现。钱勇刚对北航体育馆运营模式的归纳,或可成为高校奥运场馆的总结——服务学校、适度开放、以馆养馆。

    近年来,中国承办的世界级大型赛事越来越多,将场馆设在大学中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一组最新的数据或许可作为注脚:2011年深圳大运会有40%的场馆建在深圳的中学和高校里,大运会结束后的一年里,这些场馆都为所在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完善的体育设施服务;今年9月即将迎来大运会的天津,除定向越野外,全部比赛场馆都建在12所高校和大专院校集中的海河教育园区里,充分考虑到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

    双赢还是浪费

    对于“奥运场馆进高校”的做法,钱勇刚觉得“是一个好的方针”,因为“年轻的大学生需要体育场馆,国家在奥运会后不用为场馆的赛后利用操心”。

    李杰也认为,“这是一个世界潮流”,同时在我国体育设施总体落后、高校原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借奥运契机能使之得到提升”。

    而在刘淑梅看来,建在高校里的奥运场馆除了能成为学生健身的场所外,“肯定还能在传递奥运精神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场馆建设时有不同的规格要求,不同用途的场馆有不同的规格”。以鸟巢为例,“鸟巢就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玩的,修剪一次中心场地的草坪就好几万元,普通老百姓怎么承受得起?”

    在他看来,应“尽量控制”将奥运会新场馆建在高校中的做法,毕竟“高标准的奥运竞赛场馆”与“给普通学生用的体育馆”在前期投入和设施建设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新场馆可能会为学生举办活动提供方便,但为奥运比赛而建的场馆,在奥运会后往往要花大笔经费进行改建。”林显鹏说,“北大的邱德拔体育馆就是一例”。

    林显鹏认为,与其花大笔钱建设和改造,不如将钱花在别的建设上。他告诉笔者,美国专为普通学生和市民提供的“大学生娱乐体育中心”形式就“非常好”,投资相对少,却能真正为学生和市民的健身、娱乐提供便利。从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不用广建场馆,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馆”。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曾对媒体表示,奥运会后高校中这些场馆将能继续发挥作用,被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广泛使用。

    相关文章:

    冷热不一 何去何从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他山之石”

    五棵松篮球馆冠名 “第一个吃螃蟹”

分享到:
冷热不一 何去何从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他山之石”
6个高校奥运场馆使用率较高
五棵松篮球馆冠名
“第一个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