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开始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的性取向。根据发表在4月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系列研究,对同性恋者和同性恋权益最为抵触的人群,其实“对同性有着未被自己认同的好感”。
这份期刊详细阐述了四项相互独立的实验,以说明个体对同性恋人群的态度与其自身的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平均每项实验都有160名左右的大学生被试参与。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考察了被试们对自己性取向的陈述,及他们在一项精确计时任务中的表现。任务中,被试需要将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图像或词语迅速归入“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类中。这些词语包括“同男同女”、“直男直女”、“同性取向的”和“异性取向的”,图像则兼有同性和异性伴侣的合影。同时,计算机会对被试的反应时间做出精确记录。反应时间越短,意味着对项目的认同程度越高。因此,对“同性恋”的反应较快而对“异性恋”的反应较慢,则指向内隐的同性恋取向。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深入询问了被试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养风格,包括权威型和民主型。学生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受到控制与压抑”和“我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这样的选项之间做出选择。为了估测家庭中的同性恋厌恶水平,选项中设计了“如果我母亲发现自己和一个女同性恋独处一室,她会深感焦虑”和“我父亲尽可能地远离男同性恋”这样的描述。
在其余的两项实验中,一批研究者通过允许被试自由观看同性或异性的照片,测量了被试内隐的性吸引倾向。另一批研究者则通过调查问卷中关于社会政策与信仰的项目,以及一项词汇补全任务,分别测量了被试外显和内隐的同性恋厌恶水平。
实验发现,那些自述“非常异性恋”、在测试中反应却有异常的被试,更有可能对同性恋者表现出敌意。对此,其中一项实验的主要研究者内特·温斯坦解释说,对于有内隐的同性恋倾向的人,同性恋者的存在可能是种威胁,因为后者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取向。
研究者还指出,父母持包容态度的被试能更多地接触到自己内心的同性恋取向,而成长在权威型教养风格家庭中的被试,则在外显和内隐测试中表现出最为显著的矛盾性。
对于这一点,温斯坦解释道:“在一个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自我认识’对许多同性恋者来说都是个关卡。而你不能指望厌恶同性恋且由权威型家长主宰的家庭去拥抱一个性取向上的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