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掀开政治天花板的女人

本报记者 黄昉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9日   10 版)

    “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60岁的“三无女人”朴槿惠一头短发,气质干练自信。身为前总统朴正熙长女的她,曾发誓要“打破韩国政坛的男人统治”。在8月20日党内选举后,这一誓言似乎要实现了。

    如果大选成功,她将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也将是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的首位女性国家元首。

    生长于政治世家,朴槿惠的生命里从来就不缺跌宕起伏。

    9岁时,父亲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年幼的她跟着住进了青瓦台;22岁时,母亲遇刺身亡,她结束留学生涯回国,将宝贵的青春用于履行“第一夫人”的职责;5年后,连任五届总统的父亲也遭刺杀,一夕之间,她与弟弟妹妹被迫离开权力中心,销声匿迹近20年。重返政坛后,她本人又遇刺,在选举活动上,一名男子在她脸上划下了一道长达11厘米的伤口。

    而现在,这位前独裁者之女决心成为韩国首位女总统——8月20日,她被执政的新国家党正式推举为第18届总统候选人。

    朴槿惠参选,或许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如果只有我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等我去了之后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见父母。”于是在1997年,她重新踏入曾给她留下悲伤记忆的韩国政坛。

    2007年首次竞选大国家党党内总统候选人时,她曾说,“我一定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两件事:推动大韩民国的先进化;回报在那一时期经历了痛苦的人们。”

    今年8月20日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她把当前的韩国定义为“危机的时代”。在她看来,韩国需要一位“准备充分”且“意志坚定”的领导人,能在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工业化时期和以分配为主的民主化时期之后,创造出一个让所有韩国人都幸福的第三时期。

    “我将走一条超越理念和阶层、地区和世代、产业化和民主化,全体国民都一起前进的‘国民总统’之路。”她说。

    踏着父亲的足迹,朴槿惠走上朝青瓦台迈进的道路——但这一次是通过民主选举,而非军事政变。

    与其他候选人不同,她是在重回自己长大的地方。不再是那个站在父亲身边、斯文安静的年轻女孩,而是一个行事果断、务实,与民众握手握到缠上绷带还要继续的政治家。在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她一再创造竞选奇迹,五度竞选成功,成为“选举女王”和韩国最受欢迎的议员之一。

    老一辈韩国人,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那个温柔的“大令爱”陪父亲接见外国大使的情景。落落大方、文静有礼的她,让韩国人甚有好感。

    但完美的外表下潜藏着外人难以洞悉的复杂生活。父亲发动政变时,朴槿惠还在上小学,多年后,她回忆说,作为一个在职总统的女儿,生活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在中学的生活记录本上,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的她收获的评价却是:“过度的成熟”和“因过度慎重而沉默寡言”。

    母亲陆英修对朴槿惠影响很大,虽然贵为“第一夫人”,但她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简朴的风格。朴槿惠的中学同学还记得,“她经常只带来大麦饭和酱土豆菜”,没有任何外国文具,看见同学的日本文具,她羡慕地说“好漂亮”。

    2008年,朴槿惠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在义卖会上一定不忘找零钱的母亲,总以最朴素的方式教育我”。至今,出现在公共场合时,她还戴着母亲留下的首饰。

    由于父母在日据时期一度生活在中国东北,母亲说得一口“东北味”普通话。朴槿惠也精通汉语,对儒家思想颇有了解,并曾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

    中学毕业后,她考入西江大学电子工学系,母亲希望她学历史,她却坚定地以理工科为志向,梦想成为一名教授。

    1974年8月,正在法国留学的她接到了大使馆的通知:立即中断学业回国。不明所以的她马上动身,在去机场的路上,眼光扫过路边的报摊,她看到了头条新闻:朴夫人遭刺杀。

    她就这样得知了母亲的死讯,“像锋利的尖刀深深刺进心脏,剧痛阵阵袭来”。

    在纪念韩国光复29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场,陆英修被朝鲜人文世光枪杀,朴正熙之后无意再娶。朴槿惠从此便为母亲代行起“第一夫人”的职责,她在日记中叮嘱自己:“现在我最大的义务是,让父亲和国民看到,父亲并不孤单。洒脱的生活,我的梦想,我决定放弃这些。”

    那是1974年11月10日,放弃自己人生的朴槿惠,年仅22岁。

    朴槿惠代行“第一夫人”职责约5年时间,韩国《中央日报》对这段历史毫不掩饰地指出,“崔太敏倚仗朴槿惠的势力在多领域介入权力事务,助长了不正之风”。

    彼时,外界已日渐掀起了批评独裁统治的热潮,很多昔日“父亲的老部下”都成了这个批评群体的“急先锋”。“谁知曾经温柔亲切的人,日后不会是利害关系分明的人呢,虚浮的人际关系。”她在日记中写道。

    这段经历锻造了她坚定冷静、颇有忍耐力的性格,她后来被称为“冰公主”。一位与她共事多年的官员说,“她看起来像是铸上了层层铠甲,感觉不再信任任何人。”

    此后的18年间,她在一些私人团体任职,且至今未嫁。

    曾有一次,她提到自己所爱的人:“回头一想,我的初恋就是三国里的赵子龙啊,每当他登场时,我的心总跳得厉害。”

本报记者 黄昉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29日 10 版

傻子?义丐!
我的“思想陪练”殷海光
掀开政治天花板的女人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