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怀着这样的愿景和情怀,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江淮发展研究会的8名本科生暑期奔赴安徽省滁州市。我们的课题是“‘牵手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同行计划——以滁州市为例看城乡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主要由北京大学安徽籍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江淮发展研究会首先在社团内部广发英雄帖,征集实践课题。最终,立足于城乡协同发展的课题获得大家一致肯定。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报名通知也收到了30余名同学的积极回应,其中包括来自江苏、浙江、新疆、上海等安徽以外省市的同学。实践队由1名领队和7名队员组成,经过严格筛选的队员大多来自经济、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拥有对口的专业知识和充沛的研究热情。我们还邀请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作为学术指导老师。在平新乔教授的指导下,队员们搜集整理和阅读了大量相关材料和书籍,为调研的开展做好了前期学术准备。作为同学们选出的领队,我负责着手联系滁州市当地相关部门。
赴滁州,调研第一站是来安县。同学们和来安县旅游局长进行座谈,之后又来到该县白鹭岛和复兴林场景区,通过访谈开发商和林场场长、对游客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地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接下来,我们又和滁州市旅游局的负责人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深度交流,对滁州市琅琊山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积淀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也有了充分了解。最后,我们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在村委领导的介绍下了解了小岗村以“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为依托发展人文旅游的现状和经验。
通过分析,大家普遍认为,临近旅游名城南京是滁州发展旅游的重要因素,南京也是目前滁州市旅游市场最主要的客源之一。把南京看做中心城,把滁州看做卫星城,对研究城乡旅游经济协同发展也是另一种角度的启发。于是我又带着大家收拾行囊赶往古都金陵。在这里我们以普通旅游者的身份观察和感受南京旅游发展,并与滁州进行对比。
带着丰富的材料和沉甸甸的收获,同学们结束了一周的调研。来自经济学院的蔡志伟同学说:“旅游经济在实际生活中丰富而又神秘。通过‘考察现状→寻找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这样的循环,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在社会中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法学院的朱逸秋同学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从来安到滁州再到凤阳,遇见的困难不少,但是得到的帮助更多。所谓社会,无非是人与人的交往,这其中有不快,但也有温暖,人们通过摩擦和碰撞,更是通过相互支撑和帮忙联系在一起;而所谓实践,便是亲身走入真实的社会,洒下汗水,收获成长。”
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田露露同学,自幼成长于滁州这座美丽小城,她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是目前的建设重点可能更偏重于城市硬件设施,城市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8人、7天、两座城市,5个地方,2000多公里的行程——作为领队,有了同学们这么多沉甸甸的收获,我感到这个暑假无比充实。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