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翟春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6日   02 版)

    10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日前向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国家粮食局倡导本系统职工进行“24小时饥饿体验”,当然不错。并且只是倡导,并非强制,一些网友讲“饿出病来怎么办”,是杞人忧天了。但也正因为是“倡导”,那么到了16日,是否真有干部去体验、有多少干部去体验,也就不能不让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可以扯得远一些。在不少宗教习俗中,也有在某一日“禁食”的传统。当然他们“禁食”的目的并非为了体验饥饿,而是要通过禁食表达一种宗教情怀。宗教习俗中的“禁食”基本上也是凭自觉,而且绝大多数教众也都能做到自觉,原因无他,因为“人人心中有神明”。为什么要扯这个?我想说的是,国家粮食局倡导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要真正实现“体验”的意义,同样需要广大粮食系统干部有那么一种“宗教情怀”——你必须心里装着粮食安全,心里想着全球还有超10亿人处于饥馑,你还必须有着对职业精神的尊重,否则,你怎么可能认认真真的去体验饥饿?

    话还可以扯得再远一些。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这几日中国社会的大事,究竟是什么促使莫言走上了文学道路?莫言说,是“饥饿”。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饥饿,而莫言那一代人则对“饥饿”铭心刻骨。1955年出生的莫言正赶上从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但莫言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说其幸运,不是因为他成了大作家,成了诺奖获得者,说他幸运,是他毕竟度过了灾难。那个时代,饿死了多少人啊!

    莫言对饥饿的记忆,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天灾之外还有人祸。那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那是一个“亩产万斤”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遭遇的天灾少吗?哪一次不是“百年一遇”?但哪一次出现过饿死人的事情呢?这里也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当年会饿死人,放到今天就不会?国家粮食局发起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目的是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这个目的当然很好,但粮食安全的最大关键其实不在这里,粮食安全不是节约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生产出来的。我们在进行“饥饿体验”的时候,应该匀出一些时间来“回味”历史;我们尤其要警惕对历史的遗忘甚至美化,绝不可以重蹈历史的覆辙。

分享到:
谁有资格嘲笑河南交通厅长前“腐”后继
如何补偿郑州黄河大桥的股东
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带病坚持工作”可以休矣
中国人急从何来
舆论别放大对学校教育的仇恨
浮躁而盲目着
我们“到此一游”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