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出差,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有了交集。在私人空间里的“自我中心”习惯,如何与“人我互动”空间里的角色定位无缝对接,就需要特别关注“真诚、沟通、规范”的人际交往原则。
按照传统儒家的思想,人的发展有几重境界,首先是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更多关心的是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很容易让人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环境里以为自己就是核心。案例中的刘珍珍更多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所有的视野都只在“我”的范围内。
第二个阶段是“人我互动”,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礼法与情谊。案例中的陈平、马晓丽、赵姐则已经在“人我互动”阶段思考并解决问题了。
陈平与领导同处酒店的一个房间,他沿用了与同事“技术男们不讲究,各自抱床被子便鼾声如雷”的习惯。这样即把与领导的共处放在了人我互动的“情谊”层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到这个层次,往往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磨合与充分的信任。陈平看到领导“工作结束后大家都比较放松,喝酒打牌,称兄道弟”,以为领导“也挺亲民的”,甚至可以直接跳跃到称兄道弟的地步。但领导并不这样想,而是认为上下级之间应该留有恰当的距离。在此,作为下属的陈平,如果能以上下级之礼来与领导商量,“比如先征求主任意见是否需要换宾馆,可以以睡沙发打地铺来表示对领导的尊重等”,可能就会化解因为自己的粗心而造成的尴尬。
当然,陈平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立即能够从事件中分析出自己的不足。等到他与大老板互动时,他能在“礼”的部分做到细致入微,也因此得到升职的机会。
马晓丽与赵姐经历了酒桌上的小插曲,往往这样的共患难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把人引向“情谊”阶段。但马晓丽很知道分寸,还是依照“人我互动”的规则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最后大家皆欢喜,而且衍生出更多的合作机会。
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刘珍珍处处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陪衬,这样的结果是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而没有“别人”的职场也就没有了自己。
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人我互动”中成长呢?职场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有认同与信心,这时才有能量去顾及别人的期望。刘珍珍之所以无法清晰定位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就是因为她并不清楚对别人来说,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而这个不清楚则源于对自己本身价值的不清晰。可以推论,刘珍珍在单位可能也只是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协助性工作。因此,作为刘珍珍需要反思的是“自己到底想在工作中获得什么,期望自己的工作产生什么价值”。
当刘珍珍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经历过更多事情之后,她一定也会开始从“人我互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一定会经历的成长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晓丽的“就这脾气性格,谁敢啊”也有点儿“自我中心” 了。对于马晓丽,如果她能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就可能会主动告诉刘珍珍自己的期望,更主动帮助她尽快走出初入职场的不适期。
总之,人是自我中心的存在,但需要在人我互动中展现价值。因此,职场发展需要时刻清晰自己的状态与位置,更需要抓住每一次实现自己价值延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