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节“黄金周”期间,著名景区成为拥堵的重灾区。超载接待成为常例。
据央视报道,今年双节期间,80%以上的5A级景区都超过最佳接待量1倍以上。超过日最佳接待量的前几位景区有:南京中山陵23万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10倍;厦门鼓浪屿12万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9倍;敦煌莫高窟13666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8倍;北京故宫18.2万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5倍;山西平遥古城10.5万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5倍;湖南衡山8万人次,超过最佳接待量4倍。“自古华山一条路”,万人挤华山险些出人命。此情此景可用“触目惊心”4个字来表述。试问,如此状态对文物古迹、自然生态意味着什么?对游人的旅游感受、体验意味着什么?对旅游者与服务者的健康、安全意味着什么?对社会稳定、国家形象又意味着什么?
经历了13年“黄金周”的历练,地方政府官员与景区管理者并非不知道“黄金周”会怎样。刚刚公布的《旅游法(草案)》还在“旅游安全”一章中,专门写了“景区流量控制”一条,各类景区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都有“最大容量”、“最佳容量”之类的规定,多数景区规划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都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没有一家真正执行的。
景区不执行游客流量控制制度,一是利益驱动,片面追求增加门票收入。景区门票是不少地方政府的“印钞机”,景区老板的“摇钱树”,怎会不要送上门的钱?二是害怕游客不满引发事端,“稳定压倒一切”,不让游客入门,万一游客闹起来,景区领导会丢“官帽”。三是不少游客没有“排队”的文明意识、素养与习惯,也是执行流量控制制度的难点。
以笔者的亲历所见,门票预订、团队预约、分批进入与总量控制,是世界各国景区、参观地的惯例。10年前在美国白宫排队参观,第一天排在限额之外,第二天提前排队方得进入。参观赫氏古堡,大门口20人一队分批进入参观,入宅后每个房间也是如此。在巴黎卢浮宫,导游说团队必须按预约时间参观,不能随便参观。在台湾太鲁阁公园,每辆旅游车上都贴有规定日期、时间游览的单子。一次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没有预约,当日门票已分发完,只得改日再去。拉萨布达拉宫实行严格的限量(一天4000人)、分批(每20分钟放行100人)、限时(参观不得超过1个小时)参观制度。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我排了一辈子最长、也最多的队,不少场馆排队几个小时而未能入馆,一笑了之、毫无怨言。
不论是假日还是平时,缓解著名景区拥堵的唯一出路,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并切实执行景区流量控制制度。如果听任游客无限度进入,导致文物破坏、环境污染、游客旅游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加,反而会爆发事端,这次华山事故未出人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著名景区严格实行流量控制制度,实际上能起到引导游客向其他非著名景区分流的作用,促进休闲旅游的合理发展。
笔者呼吁,按照《旅游法(草案)》的规定,旅游(主题公园、A级景区)、住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文物(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园区、演艺场馆)、林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土(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水利(水利风景名胜区)、农业(农业观光点)、工业(工业旅游点、工业遗产公园)、体育(体育场馆、滑雪场)、质检(制定景区流量标准)等部门,尽快联手制定各类型景区的流量控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办法,先试行,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后成为正式法规、国家标准,并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若有不执行景区流量控制标准的,中止其经营资质,撤销其等级称号。除行政、监察、执法部门加强管理外,发动公众、善用网络、媒体共同监督。非如此,对不起大自然馈赠的遗产与生态环境,对不起老祖宗创造的历史遗产,也对不起后代子孙。否则,我们会成为破坏生态、毁灭遗产、祸及子孙的罪人。
事在人为。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预订预约、先来后到、文明排队、有序观览应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公共制度与社会风气。管理者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民众养成排队习惯,建立制度,执行规矩,创造环境。
王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