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每一声问候每一次微笑,都是心灵的安慰

女狱警的细致活儿

本报记者 梁长春 张文凌 实习生 刘春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2日   01 版)

    “亲爱的小魏警官,我今天刑满释放了。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踏上了新的征途,但是我一直想发自内心地跟你说声谢谢。在我生病的时候,是你第一个过来跟我说话。你那时刚到我们监狱不久,但是你像孩子一样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写给云南某女子监狱狱警魏黎(化名)的一封信。

    魏黎是一名80后,从警时间不长。读完信后,她明白了狱警其实是个“细致活儿”,自己的每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次微笑,带给服刑人员的鼓励和感动甚至可能影响她们的一生。

    没有见面的“团圆”

    昆明某监狱的一位女狱警在给服刑人员作咨询时了解到:云南昭通的王某在2002年7月被判刑后,其妻罗某也因运输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家中3个年幼的孩子(大女儿9岁、二女儿5岁、小儿子3岁),成了无人照管的“孤儿”。罗某在监狱里终日以泪洗面,写信向王某倾诉。而同样身负重刑的王某,也在狱中夜不能寐,悔恨和自责的巨大压力让他几近崩溃、痛不欲生。

    王某的困境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他们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帮助王某子女解决困难,另一方面,狱警们也前去看望孩子,他们要给这个家庭安排一次“不见面的会见”。

    经过一路颠簸,狱警来到了云南昭通一处破旧的农家小院,一个小女孩背着箩筐,拿着镰刀,抱着猪草从田里跑了过来,她身后跟着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一手拎着过长的裤腿,一手拿树枝赶着猪。她们就是王某的大女儿小香和二女儿小琴。小香拿出钥匙开了门,漆黑的屋子里,没有电灯,除了几张小凳子外再没有任何家具。孱弱单薄的小香,已经独自一人带着妹妹、弟弟生活了两年,虽然政府和乡亲给予了他们许多帮助,但没有父母的照料,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都存在诸多困难。

    “想爸爸妈妈吗?”狱警问小香。

    “想!”

    “想上学吗?”

    “想上!但妹妹没人带。”

    “一个人带着弟弟妹妹苦吗?”

    “苦!我想爸爸妈妈能早一点回家,和我们在一起。”

    年幼的妹妹已不记得父母的模样,而弟弟自出生以来就没见过爸爸,小香特意给弟弟、妹妹换上别人赠送的、留了一年多准备爸爸妈妈回来时穿的新衣服,让狱警们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

    一周以后,忐忑不安的王某被带到监狱的一间会议室,监狱警官给他播放了此行摄制的录像。当他看到从不知模样的小儿子在镜头中哭闹时、当听到久违的母亲和女儿对他的声声呼唤和叮咛时,他泣不成声。不久,狱警又将这些录像送到滇西的一所监狱,播放给王某的妻子罗某观看。在电视里,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孩子、丈夫和亲人,罗某嚎啕大哭。

    一个月里,分处3地的一家三代,在监狱警察的努力下,完成了一次没有见面的“会见”。“一家人‘团圆’是王某一家的心愿,也是监狱警察共同的心愿。”一位狱警说,“这件事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突然觉得,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么崇高而有意义,更感到了监狱警察的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监狱里的爱心传递

    为了加强监狱的建设,目前监狱系统引进了监狱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艺术等各类人才,形成了一支有监狱管理水平、专业特点突出、文化层次较高的监狱警察队伍。他们创办杂志,制作活动专辑,举办监狱论坛、“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成立警官艺术团、礼仪队和女子骑警队等。

    这些专业素质高的青年狱警,不仅繁荣了监狱文化,而且还发挥他们的专业和特长,为服刑人员开设英语、演讲、播音、刺绣、绘画、手工、舞蹈等培训课程。“在女子监狱,大部分的服刑人员是因为涉毒、贩毒误入歧途的。她们年龄大多二十七八岁,都是初、高中文化,被判处年限也多为十八九年。她们在艺术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热爱和上进心。”一位狱警说。

    在云南某女子监狱服刑人员教学楼上,有一间钢琴教室调律室。为了让服刑人员出狱后有一技之长,2011年,监狱特别邀请了云南艺术学院高级钢琴调琴师夏天镜来监狱给服刑人员开设乐理、葫芦丝、钢琴调律等课程。

    夏天镜是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大学教师,他不仅给服刑人员上课,还捐赠了10架钢琴、50个葫芦丝、50本葫芦丝的教材以及不计其数的学习用品。每周四他都会在监狱里根据艺术学院本科教育大纲教授学员们乐理、试唱、练耳等课程,这些都是艺术学院的专业课,学员们等于在监狱中读了大学,95%的人都达到及格成绩,今年一些学员还将参加葫芦丝十级考试,并将学习葫芦丝制作。

    此外,监狱还建立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目前已经有100名狱警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服刑人员从一开始抱着“我心理没病”的排斥心理,到后来主动找到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求助,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警察余琼(化名)深有体会:“对一个服刑人员进行帮助,仅准备工作就很繁杂,要向管理过她的警官了解她,向和她一起生活的服刑人员侧面了解,还要查阅她的档案等等。”

    心理咨询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期进行,有些服刑人员每个月接受至少两次的心理咨询,已经持续了两年。细致的余琼发现,一次集体活动做游戏,需要大家手拉手,有些病犯都会下意识地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当我握上病犯激动颤抖的手时,深刻地意识到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监狱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教育面临着严酷的现实。为此,监狱建立了“服刑人员帮困互助基金会”,资金来源有监狱拨款、警察和服刑人员捐款、社会力量捐赠等,迄今为止已向上百名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发放了基金,其中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助学和生活困难帮助占较大部分比例。与此同时,监狱团组织还在开展的“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活动中,资助了几十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助他们圆梦大学。

    “过年时,你的家人谁陪”

    然而,这些细致的监狱警察有时却并不“细致”。为帮助服刑人员转化,他们和服刑人员的家属联系比较频繁,把家属的电话记得很清楚,但有时自己家人的电话却常常记错。

    “其实,我们最愧对的是家人。”狱警冯彦(化名)说。

    冯彦所工作的监狱在昆明城郊。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热闹的鞭炮声和漂亮的烟花最让人想家,此时也是服刑人员情绪特别容易波动的时候。每当这时,值班的警察总是主动找服刑人员聊天。

    一次,一个服刑人员突然问冯彦:“你在这陪我们,你的孩子和家人怎么办?”冯彦顿时泪如雨下,可是,服刑人员哭出了声音,她却不能。“以前因为不能回家团聚,会有点失落,现在习惯了,服刑人员在这时容易情绪波动,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忽。守在这里,心里更踏实。”10年来,她只在生孩子那年回家过了春节。

    但是作为女狱警的家人和朋友却很不踏实,因为“爽约”很正常,由于工作特殊,计划常常会临时取消。男朋友会为女朋友的“爽约”吵架,孩子会为妈妈的“爽约”抱怨,不会表达的小孩子甚至看见妈妈穿上警服就哭闹。

    冯彦曾经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半,过分疲劳使她开始发高烧,在值班室输液不管用,送到医院才知道得了“病毒性脑炎”,住了40多天的医院,才从“鬼门关”逃了回来。

    可是冯彦的一位同事却没有这么幸运。在冯彦出院后不久,这位同事得了癌症住进医院,可手术后就马上开始上班。大家都劝她治病要紧,可因为当时工作调整,人手紧张,这位同事放心不下,每天坚持上班直到去世。冯彦心酸地记得,这位80多公斤“人高马大”的同事慢慢变成40多公斤的“皮包骨”,“每天上下班的时候看见她,感觉她衣服又宽了一点。”

    从那以后,冯彦总说:“工作要紧,但也要注意身体。有身体在,家人就可以得到照顾,不管是照顾多少,对家人来说都是心灵的安慰。”

分享到:
推进营改增试点 改革完善财税体制
女狱警的细致活儿
病人以命相托 他用仁心回报
一名医生的精神境界
一名消防员与战友的生死之约
仁青占堆:羌塘草原的守护者
重庆:为老人洗脚迎重阳
家校矛盾来自互不信任
桂林一高校副教授被指“野鸡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