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当下的心态活出明天的精彩。
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李晓东是日久生情。
“刚开始的时候不喜欢,也不清楚高考填报志愿时怎么就填了这个专业。”如今已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国际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分配机构(ICANN)副总裁的他说,直到他199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不过,上研究生时,有一件事刺激了他。也正是这个刺激,让他开始着手“汉化互联网”项目,并最终将“.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
那时的互联网域名系统被英语语种独霸,很多国人记不住网站的英文域名,连很多网页都不支持中文。李晓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人在地址栏中输入汉字就能访问网页。
说易行难。李晓东做了10年。
当时,在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制定上,中国并没有太多话语权。要想让汉字域名系统进入国际互联网标准,首先就要解决技术问题。“中国的汉字复杂,不仅有繁简之分,还有异体字。如何能输入汉字以后,不管繁体简体,都能有效访问网页是个难题。而且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的技术参考。”李晓东说。
李晓东带着团队先做了一张表,把所有有繁体字的汉字都做到表里,而且要做好繁简体的对应关系。“2万个左右的汉字,我们就一个一个去做对应,做完之后,还要一个一个去验证,不能出现任何问题。”李晓东说,他常常每天就是对着那些汉字工作,而这一做就是3年多。
意外的是,在做完19514个汉字的表格后,李晓东突然发现还有6个不常用的字没有被包括在里面,而这6个字的补录,又花费李晓东半年的时间。虽然付出巨大,但能让汉字进入域名系统,李晓东觉得值。
技术解决了,如何让ICANN接受,让“.中国”域名从技术领域走入现实应用则是另一大挑战。李晓东带着团队给ICANN写了几百封邮件,“要证明我们的技术能力。”而这让对方感受到了这个团队工作的踏实。
不过,团队在申请“.中国”的域名时,还是遇到了麻烦。
“他们规定,每一个书写形式只能给一个域名,对于我们汉字来说,只给简体而不给繁体的域名,就意味着很多使用繁体字的中国人如果在输入繁体字域名时,访问网页就会失败。”为了跟ICANN谈判,2010年,在距离ICANN第37届会议召开还有一周时,李晓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飞到了会议召开地肯尼亚。
“路上就一直在想怎么说服他们。”到了肯尼亚,李晓东抓住一切机会跟ICANN的人谈,跟技术专家谈,跟律师谈。甚至有一次深夜12点,他还把ICANN的董事“堵”在房间里,跟他阐述中文域名的特殊需求。这个谈判过程持续了一周。
几个月后,在ICANN第38届布鲁塞尔会议上,当ICANN理事会表决通过“.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申请的时候,李晓东跟另一个同事抱头痛哭。“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中国人在搜索地址栏输入汉字就能打开网页了,再也不用费力去记英文域名了。”
“为这一件事我坚持做了十年之久。”李晓东说,这是他的性格,只要是做,就一定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