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百姓表情

瞧,那一排排红顶石油新村

本报记者 王雪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3日   05 版)

    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乡石油新村

    小朋友们在中国石油援建的尼勒克县双语幼儿园玩耍

    当地村民用上清洁能源天然气

    经过吉木乃县阿尔恰勒村全体村民代表集体票选,特困户叶尔别克住上了全县最好的房子——石油新村。

    那是2010年夏,24岁的叶尔别克一路笑个不停,他特意带母亲库孜伊拉来到托普铁热克乡“石油新村”定居点欣赏新居,“太漂亮了!像宫殿一样!”母亲连连感叹。

    望着红色的彩钢板屋顶,叶尔别克心想:终于可以搬离比他年龄还大的土坯房了,这下好了,无论是下雨、下雪都不怕屋里漏水了,6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水、电、路通到家门口,还配套建了一个暖圈、一亩菜地。

    叶尔别克住的是吉木乃县远近闻名的“彩钢一条街”,由中国石油为贫困农牧民无偿援建,农牧民不用掏一分钱。

    吉木乃县地处新疆西北部,全县总人口3.6万人,由于地处萨吾尔山北麓风口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降水稀少,贫困线以下人口占1/3,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吉木乃太缺水了。

    从地理环境来说,阿勒泰地区属于丰水区,额尔齐斯河环绕而过,却绕开了中哈国境线边上的吉木乃。这里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全县人均水资源占用率仅为阿勒泰地区平均水平的9%。

    在吉木乃,不仅牧民过着四季转场的“游牧”生活,农业上也存在着特殊的“游农”现象,农民生活区缺乏生产资料,而生产区又不宜人居住。

    “县里不得不以水定地,虽然全县拥有40万亩总播土地,但每年只能种12万亩!”中共吉木乃县委常委管永刚说。

    叶尔别克和哥哥、母亲共同拥有18亩地,即便是水草丰美的季节,也有土地撂荒,种地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年初贷款买种子、化肥,用年末的微薄收入还贷,一年又一年,陷入恶性循环。

    从2002年开始,吉木乃成为中国石油定点帮扶县,每两年派两名挂职扶贫干部,帮扶解决难点问题。

    在调研中,农牧民极差的住房条件让挂职干部感到揪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早已年久失修,屋内能见天,遇到灾害天气极有可能坍塌,牧民被风雪追着走,一年到头奔波于贫瘠的四季草场,烧畜粪,喝雪水,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唯一的居所是冬牧场山谷中垒的石头房子。

    吉木乃县财政自给率仅4%,由于缺乏资金,贫困群众恶劣的居住条件成为当地极为突出的“老大难”问题。

    一批又一批的挂职扶贫干部在思考、考察,“到底建成什么样的新村,才能把牧民吸引下来?”“石油新村”在摸索中正式启动了。

    2005年,中国石油由其新疆销售公司将项目调整至贫困人口住房条件差现象较为集中、普遍的托普铁热克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在县城近郊全面开展“石油新村”建设,做到小区规划统一,路、水、电全配套,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彩钢一条街”。 

    吉木乃县副县长、时任托普铁热克乡乡长波拉提说,“那时新疆还没有启动‘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石油人援建的‘石油新村’起点高、规划高,我们从没见过这么整齐漂亮的新农村,成为全县观摩必去的示范点。”

    “那时,农牧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太迫切了,都争抢着要搬进来,为公平公正地把新房分到真正需要的特困户手中,全乡各村每年都会为分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波拉提说。

    2006年至2010年,中国石油又陆续投入定点帮扶资金721万元,实施“石油新村”扩建工程,石油新村越建越好,暖圈、标准塑料大棚配套、道路绿化……展现出一个个富裕、和谐的现代新农村。

    “石油新村”保质保量地建成了,挂职扶贫干部们又开始召集培训,帮扶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中国石油新疆销售公司挂职扶贫干部乔全国说,“扶贫要扶智,抗震安居房不仅改善了贫困农牧民的住房和生活设施,配套的暖圈、蔬菜大棚还为他们勤劳致富提供了条件。”

    走出大山后,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多种经营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奔向富裕路。

    乌拉斯特村牧民哈尔恒,家里三口人,没有房子,日常生活全靠他为人放牧来维持,是村里的特困户。自从搬进中国石油建造的带有暖圈的抗震安居房之后,他开了一家小商店,承包了中国石油配套资金建设的塑料大棚,一年除去开支,有万元以上的净收入。

    哈尔恒逢人便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中国石油,是中国石油让我住上房子,让我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爱笑的哈萨克族青年叶尔别克,和妻子从搬进来的第一天开始就没闲过,春夏秋三季,他们在蔬菜大棚打工,到了冬天,又在县里餐厅当服务员,一年的收入就达4万元。

    他说,“石油人带领我走上了一条富裕路,有了‘宫殿’坐吃山空不行,得靠双手勤劳致富,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挂职扶贫干部的辛苦,吉木乃县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每当挂职扶贫干部走时,大家送出很远,依依惜别。

分享到:
“福气”环绕塔里木
瞧,那一排排红顶石油新村
守护和田河气田